本报记者 张 琦 王明杰
“老人家,放血能泄热,您会舒服些。”在商城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病区,麦冬燕俯身观察一位老人的舌苔,随即取出一枚三棱针,在老人指尖稳准点刺放血。几日后,这位多日高热不退的老人竟提前康复出院——这只是麦冬燕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流感患者的寻常一例。 商城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主任麦冬燕是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三级人大代表。她诊室的墙上挂满了锦旗,其中一面写着“小小针刀除顽疾,仁心仁术胜华佗”。这背后,是她16年如一日对“康复一人,幸福全家”信念的躬身实践。 “麦主任,我这手还能拿稳粉笔吗?”2021年秋季的一天,教师李琳(化名)因双手拇指屈伸困难、疼痛难忍找到麦冬燕。这是典型的屈指肌狭窄性腱鞘炎,俗称“扳机指”。按传统治疗方案,患者需要接受开刀手术,术后需要固定拇指两周。麦冬燕却取出一枚0.8毫米宽的针刀,对李琳说:“我今天给你做完针刀治疗,明天你就能试着握笔。” 在超声引导下精准定位,针尖轻巧刺入增厚的鞘韧带。短短几分钟操作,李琳手指的滞涩感奇迹般消失。次日,李琳已经能在黑板上流畅书写。 针刀虽小,却是传统针灸与西医解剖的智慧融合。麦冬燕的技术并非一日之功。从江苏省中医院的进修课堂,到全国小针刀高级研修班的操作台;从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交流现场,到洛阳正骨医院的观摩室——她的学习足迹遍布省内外。正是这种执着,让针刀疗法在商城县生根发芽,成为替代外科手术的“利器”,惠及数千名关节疼痛患者。 从车库走出的重点专科 2015年,商城县中医院决定组建针灸康复科,任命麦冬燕为科室带头人。没有现成的场地,没有成熟的团队,只有4张年轻而迷茫的面孔。面对困境,麦冬燕将目光投向医院角落的闲置车库。 “当时真像‘创业’。”科室的一名医生回忆,“麦主任带着我们清理车库,勘测现场,按照标准化康复中心的要求去设置,划分治疗和接诊区域。初步设想好的蓝图遭到各种质疑,麦主任不气馁,多次与上级领导沟通,寻找解决方案,最终获得县委、卫生健康部门和医院的大力支持,得以尽快把针灸康复规范化治疗带给群众,让县域居民足不出户享受省级标准化治疗。” 硬件匮乏,麦冬燕就带领团队靠技术突围。如何让火针的温热穿透病灶?怎样找到穴位注射的最佳角度?物理治疗如何与经络理论结合……每一个罐印的位置,每一针的深浅,她都手把手指导。 现如今,商城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已壮大为30余人的专业团队,年接诊患者超2万人次。随着康复机器人、肌骨超声等先进设备的投入使用,以及臭氧治疗、星状神经节阻滞等技术的引入,该科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成功创建为商城县首个“信阳市中医重点专科”,连续3年蝉联医院综合考评榜首。 培训基层医务人员超千人 “麦老师冒大雨来村里,裤腿全是泥,就为教我一个拔罐手法。”商城县余集乡乡村医生张德成提起2015年的场景,不由感叹。那一年,麦冬燕积极响应县卫生健康部门“一村一理疗员”计划,一步一个脚印,让中医药适宜技术扎根每个村落。 麦冬燕向记者展示了她的培训日程:2011年~2013年,为全县21所乡镇卫生院的42名医生脱产培训2周,分批轮训870名乡村医生;2014年~2016年,走遍全县379个行政村,确保每村至少有一名掌握理疗技术的乡村医生;2016年至今,为乡镇卫生院开设“每周一课”,结合临床带教,协助各乡镇建成21个标准化中医馆。 达权店卫生院中医馆负责人董训德说:“麦主任不仅教技术,还帮我们设计诊疗流程。现在,我们中医馆内80%的患者通过理疗、拔罐就能解决病痛,让乡亲们看病少跑几十公里山路。” 16年来,麦冬燕培训基层医务人员超千人,组织下乡义诊56场,惠及群众1.2万余人次。 银针下的民生温度 作为人大代表,麦冬燕的履职始终与银针同频共振。诊室里的患者心声,化为她议案里鲜活的民生关切:“关于加强基层中医馆建设的建议”“关于提高中医治疗报销比例、减轻老百姓中医治疗负担的建议”……她的付出赢得广泛回响,患者满意度连续5年超98%;2022年被河南省总工会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2023年《信阳日报》以《杏林先锋》为题整版报道其事迹。 “针尖虽小,能通经脉;医者虽微,可守万家安康。”麦冬燕,这位用银针书写春秋的中医人,始终将“康复一人,幸福全家”的朴素信念熔铸于针尖——那针尖划过的轨迹,恰是一名基层医者献给时代的担当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