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顺
深夜辗转反侧,数羊数到天亮却依然清醒,失眠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现代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约30%的人群存在睡眠障碍,而中医在调理失眠方面有着数千年的理论与实践积累,为睡个安稳好觉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方案。
中医将失眠称为“不寐”,认为其发病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黄帝内经》记载:“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简单来说,正常的睡眠依赖于人体阴阳平衡,当外界压力、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打破这种平衡,就会导致卫气运行紊乱,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症状。常见证型包括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等,不同证型需要辨证施治。
针刺治疗是中医改善失眠的有效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使阴阳恢复平衡。神门穴作为心经原穴,能养心安神;三阴交穴是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可滋阴养血;百会穴位于巅顶,能升阳醒脑、宁心安神。临床研究显示,连续4周针刺治疗后,约78%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除传统针刺治疗外,艾灸神阙穴、涌泉穴等穴位,通过温热刺激激发人体正气,也能起到温阳助眠的效果。
中药调理同样是中医治疗失眠的核心方法。经典方剂当中,归脾汤适用于心脾两虚型失眠,方剂中的黄芪、党参可健脾益气,当归、龙眼肉能养血安神;天王补心丹则主要针对心肾不交型失眠,运用生地、玄参滋阴降火,搭配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研究表明,酸枣仁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等,能够调节神经递质,降低大脑的兴奋性;远志所含的远志皂苷可以延长睡眠时间。这些成分协同作用,有助于恢复正常的睡眠节律。
除针药结合外,中医外治法也为失眠患者提供了便利的治疗选择。耳穴压豆通过按压神门、心、肾、皮质下等耳穴,反射性地调节脏腑功能;中药足浴则借助温热与药力的双重作用,常选用合欢皮、夜交藤、艾叶等药材,在促进血液循环的同时,起到宁心安神的功效。在日常饮食方面,莲子百合粥、桂圆红枣茶等食疗方,也能发挥辅助调理的作用。
中医治疗失眠强调“身心同治”。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因此,配合情志调节至关重要。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功法通过调身、调息、调心,帮助放松身心;冥想训练中的“正念呼吸法”,引导患者专注当下,减少焦虑杂念,这些方法与中医理论中“形神合一”的理念不谋而合。
面对失眠,中医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色,从调整脏腑功能、调和气血阴阳入手,结合多种疗法改善睡眠质量。这种标本兼治的方式,不仅能缓解失眠症状,更能提升整体健康水平。如果你正被失眠困扰,不妨尝试中医调理,让身心回归平衡,重拾一夜好眠。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石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