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3版
PDF版查看  第4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7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8版:健康促进
 
第六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如何延长活动义齿的使用寿命
骨折知识小科普——让你我远离伤害
中医治疗失眠有妙招
肺癌的早期症状与筛查
读懂结核病的早期信号
血培养阳性意味着什么
1
11 1 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骨折知识小科普——让你我远离伤害
 

□万传俊

    在日常生活中,骨折是一种常见的伤病,它可能因多种原因发生。无论是手部、上肢还是小腿、足部,一旦出现骨折,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疼痛,还可能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了解骨折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骨折。

    手部骨折:指尖到掌心的“脆弱防线”

    手是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部位,因此容易受到伤害导致骨折。常见的手部骨折包括指骨骨折和掌骨骨折。

    指骨骨折大多由直接暴力引发,例如挤压、砸伤等。受伤之后,手指会迅速出现肿胀、疼痛的症状,并且活动受限,还有可能出现手指畸形的现象。

    掌骨骨折通常是由于握拳撞击硬物或者手部遭受扭转暴力导致。患者常感到手掌疼痛剧烈,局部出现肿胀,无法正常握拳。

    在治疗上,对于骨折移位不明显的情况,中医常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配合中药外敷消肿止痛,内服活血化瘀、接骨续筋的中药促进骨折愈合。西医则会根据情况使用石膏固定,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果骨折移位严重,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恢复骨骼的正常解剖结构,术后同样结合中医康复手段加速恢复。

    上肢骨折:灵活双手与有力臂膀的守护

    上肢骨折包括肱骨骨折、尺桡骨骨折等。肱骨骨折通常发生在摔倒时手部或肘部着地,暴力向上传导,导致肱骨断裂。受伤后,上臂会出现剧烈疼痛、肿胀,无法正常活动。

    尺桡骨骨折多因直接暴力打击或跌倒时手掌撑地引起。患者前臂出现畸形、疼痛、肿胀,无法旋转前臂和屈伸手腕、手指。

    在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上肢骨折时,中医运用正骨手法能够精准地对骨折断端进行复位,使用小夹板固定,不仅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还能保障肢体的血液循环。西医则会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手术内固定,以稳定骨折部位。

    术后,中医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能够缓解疼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加快康复进程;西医的康复理疗则有助于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患者需要定期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康复方案,逐步增加上肢的活动量和负重。

    小腿骨折:支撑躯干的“承重支柱”危机

    小腿骨折在日常生活中也较为常见。直接暴力(如车祸撞击、重物砸伤)或间接暴力(如剧烈运动时的扭转)都可能导致小腿骨折。

    骨折发生后,小腿会迅速出现肿胀、疼痛的症状,导致患者无法站立和行走,骨折部位还可能出现明显的畸形。若为严重的开放性骨折,骨折断端甚至会刺破皮肤,暴露在外,极易引发感染。

    治疗小腿骨折,中西医结合有着独特优势。对于闭合性骨折,中医先通过手法复位纠正骨折移位,再用夹板或石膏固定。同时,运用中药调理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骨折愈合。西医则会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开放性骨折,西医会先进行清创处理,防止感染,再进行骨折复位和固定,术后联合中医治疗促进伤口愈合和骨折康复。在康复过程中,患者要进行肌肉收缩锻炼,防止肌肉萎缩,随着骨折的愈合,逐渐进行负重行走训练。

    足踝部骨折:行走根基的“稳定性挑战”

    足作为人体的支撑与运动器官,足踝部骨折类型多样,常见的包括踝部骨折、跟骨骨折、跖骨骨折、趾骨骨折等。踝跖骨骨折大多由重物砸伤或扭伤所致,患者通常会感到足踝疼痛、肿胀,行走艰难。跟骨骨折常发生于从高处坠落时,足跟先着地,强大的冲击力致使跟骨骨折,患者往往会感觉足跟部疼痛难忍,肿胀显著,无法站立。趾骨骨折与手指骨折类似,多由直接暴力引发,受伤的脚趾会出现疼痛、肿胀、畸形的症状。

    治疗足踝部骨折,中医通过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来稳定骨折部位,配合中药熏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西医在闭合性骨折早期给予冰敷消肿止痛治疗,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患者在康复期间都要注意足部的休息,避免过早负重,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足部关节的屈伸活动和肌肉力量训练,逐渐恢复足部功能。

    骨折虽然常见,但是了解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加强防护(如运动时做好热身和防护措施),能有效降低骨折的发生风险。

    (作者供职于广东省东莞市寮步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