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三版:乡医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自发性气胸的诊断与治疗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潜在危害
关于卡介苗的那些事
立夏时节话养生
通窍活血汤治疗血瘀头痛
1
11 1 2025年5月20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立夏时节话养生
 

□王红阳

立夏作为夏季的起点,标志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的时节来临。中医认为,此时养生需要顺应阳气外发、湿热渐盛的特点,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维度调和身心,为安度盛夏筑牢健康根基。
气候特征与养生核心
立夏后气温攀升、湿度增大,形成“暑热夹湿”的典型气候。人体阳气随自然升发趋向体表,导致腠理开泄、汗液增多,同时脾胃功能相对减弱,易受暑湿之邪侵扰。在中医理论中,夏季对应五脏之心,心主血脉、藏神志,需要特别注重清心火、护心阴,故立夏养生核心可概括为:顺时养阳以应天,清热利湿以祛邪,调和心神以护心,顾护脾胃以固本。
饮食调养:清暑湿、护脾胃
解暑生津:选择绿豆、西瓜、苦瓜等寒凉之品。绿豆汤,取其清热利尿之功;西瓜,需要控制摄入量以防伤脾;苦瓜,可凉拌或清炒,善清暑热。
健脾化湿:薏米赤小豆粥为经典组合,茯苓山药煲汤既能渗湿又能补虚,玉米须煮水可利湿消肿,适合湿热体质人群。
养胃补虚:以小米粥、南瓜羹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莲子芡实粥兼具补脾止泻与宁心安神之效,适合夏季脾胃虚弱者。
饮食禁忌:忌贪凉饮冷,以防损伤脾胃阳气;少吃油炸肥腻之品,避免湿热内生;遵循“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加重胃肠负担。
起居调摄:顺昼夜、适寒暑
作息遵循自然律:践行“夜卧早起”,建议23时前入睡、6时~7时起床,午间保持30分钟浅睡眠,恢复心神、缓解疲劳。需要注意午睡过长容易导致神志昏沉,反而影响夜间睡眠。
环境调节有章法: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6摄氏度~28摄氏度,空调房要定时通风,避免温差过大引发感冒;湿度高时启用除湿设备,衣物被褥常晾晒,减少湿邪滋生;外出避开正午烈日,做好防晒准备,及时补充温水,防止暑热伤津。
衣着选择重透气:以棉麻材质的衣物为主,宽松款式有利于汗液蒸发,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避免湿衣贴体导致寒湿入侵。
运动养生:适度动、护气阴
选择清晨或傍晚凉爽时段,以中小强度运动为主,避免在烈日下剧烈活动。运动场地应优选公园、湖边等空气清新处,借自然之气调畅气血。
推荐运动方式:散步每天30分钟~60分钟,简单易行且不伤津液;瑜伽配合呼吸调节,可宁心安神;太极拳柔和缓慢,适合调和阴阳;游泳借助水的浮力减轻关节负担,同时降温解暑。
运动注意事项:及时补充温水或淡盐水,避免冷饮刺激;运动后稍事休息再沐浴,忌立即吹空调;根据体质调整运动强度,阳虚者避免大汗淋漓,阴虚者注重运动后养阴。
情志养护:清心火、养心神
夏季阳气浮盛易致心火偏亢,容易出现心烦、失眠、易怒等症状,需要采取以下方式调摄。
静心养神:每天10分钟深呼吸或冥想,专注呼吸节律以排除杂念。
转移注意力:培养书法、阅读等静性爱好,中和暑热带来的躁动感。
社交调节:与亲友交流分享,避免独处生郁,保持心情舒畅。
认知调整:遇事宽容豁达,以“心若浮沉,浅笑安然”的心态应对生活琐事。
中医调理
艾灸扶阳:借夏季阳气升发之势,艾灸大椎穴(激发阳气)、足三里穴(健脾胃)、关元穴(补肾气),每穴15分钟,每周2次~3次,增强机体抗邪能力。
穴位按摩:内关穴可以缓解心悸胸闷,神门穴能够改善失眠多梦,合谷穴可以疏解头痛发热,每穴按揉3分钟~5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
中药调理:热盛伤阴者可服麦冬10克,百合15克,煮水,具有清心润肺的功效;心火亢盛见舌尖红痛者,用莲子心3克,淡竹叶6克,代茶饮,但是要中病即止,避免苦寒伤胃。
立夏养生的本质是顺应自然节律:饮食上寒热湿燥相调,起居中动静开合有度,运动时刚柔虚实结合,情志间阴阳气血平衡。通过系统调养,既能借夏季阳气培补正气,又能化解暑湿之邪的潜在威胁,实现《黄帝内经》“夏三月,此谓蕃秀”的养生境界,为全年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