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琳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进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严重时发生坏死的一种心脏病。本文从症状、病因及治疗等方面,对冠心病进行全面阐述,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该疾病。 临床表现 冠心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典型症状是心前区或胸骨部有疼痛、发闷、紧缩感,这种感觉还可能放射到肩部、左臂或者后背。有些患者的症状不太典型,会表现为牙痛、腹痛、咽部不舒服。同时,患者可能伴有头晕、乏力、出汗、持续疲劳等症状。特别是在进行体力活动,或心脏负荷增加时,这些症状会更加明显,这其实就是心肌缺血、缺氧的表现。 在临床上,冠心病分为5种类型:有无症状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猝死。心绞痛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前区发作性憋闷、疼痛;心肌梗死则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处的斑块破裂,造成冠状动脉急性阻塞,引发心肌急性坏死;而猝死是冠心病最严重的后果,患者可能突然昏倒,伴有四肢肌肉抽搐、小便失禁,或者突然呼吸困难、口吐泡沫、大汗淋漓,很快就陷入昏迷。 发病原因 冠心病的主要根源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这个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像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疾病,对冠心病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不良生活习惯也是重要因素,比如吸烟、酗酒、肥胖、熬夜等。另外,暴饮暴食、缺乏运动、情绪波动大,以及性别、年龄增长和家族史,也都是冠心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治疗方法 在临床上,冠心病的治疗主要从三方面着手,分别是生活方式调节、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生活方式调节是冠心病预防和治疗的基础,属于一级预防措施。患者要遵循低脂、低盐的饮食习惯,坚持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在日常生活中要戒烟、戒酒,作息规律,保持心态平衡,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积极控制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潜在危险因素,因为它们会加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确诊冠心病后,患者要按照医嘱及时进行药物治疗,以此缓解症状,延缓病变进展。比如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服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稳定斑块。如果有心绞痛等症状,还可以选择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这类药物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血流,缓解心肌缺血症状。 当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堵塞,且药物治疗难以缓解症状时,患者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通过桡动脉或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在X线引导下,将支架精准放置在冠状动脉狭窄处,从而改善心肌血液供应;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则是利用患者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绕过狭窄或闭塞的血管,为狭窄的冠状动脉血管远端供血。手术后,患者仍要做好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措施。 总之,了解冠心病的症状、病因和治疗方法,能够帮助人们有效防治冠心病,守护好身体健康。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聊城市眼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