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圣博
症状识别 呼吸困难:心力衰竭患者在活动过程中或者平卧状态时,极易产生气短之感。特别是在夜间,部分患者会因呼吸困难而被迫坐起来,以缓解不适。 疲劳与乏力:由于心脏供血能力不足,患者会持续感到疲倦,日常运动耐受能力明显下降。 下肢水肿:血液回流障碍引发液体潴留,患者的脚踝、小腿乃至大腿部位可能出现浮肿现象,严重时腹部也会受到影响。 夜间尿频:心力衰竭患者夜间尿量通常会增多,这主要是因为白天下肢积聚的液体在夜间重新分布后经肾脏排出体外。 咳嗽和喘息:肺部积液会引发持续性咳嗽。病情严重时,患者可能咯出粉红色泡沫痰。 心悸:心跳加速或心律不齐是常见症状,特别是在活动后或情绪激动时,表现得更为显著。 食欲减退和腹胀:消化道血液供应减少,可导致患者出现恶心、食欲下降的情况,甚至伴有腹胀感。 常见病因 高血压病:血压长期居高不下,会极大地增加心脏负担,使心脏逐渐变得肥厚、僵硬,最终引发心力衰竭。 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出现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进而引发心肌损伤,严重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肌病:心肌发生变性或患有炎症性疾病,可能削弱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功能,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异常的心率,无论是过快还是过慢,都会影响心脏的有效泵血,从而引发或加重心力衰竭。 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效果不佳,会对心脏功能造成损害,同时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 过量饮酒或药物毒性:长期饮酒或者使用某些具有心脏毒性的药物,可能对心脏造成损害。 贫血和甲状腺功能异常:这些疾病会加重心脏负担,干扰心肌代谢过程。 治疗方法 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在于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以及降低死亡风险。常见的治疗策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药物治疗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能够扩张血管,减轻心脏的负担。 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率,减少心脏的能量消耗。 利尿剂:帮助患者排出体内多余的液体,缓解水肿以及肺部积液问题。 醛固酮拮抗剂:具有保钾利尿的作用,能够减少心脏纤维化。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原本该药用于治疗糖尿病,但有关研究显示对心力衰竭患者也有显著益处。 生活方式调整 低盐饮食:减少钠的摄入量,有助于减轻水肿和降低血压。 控制液体摄入量:避免体液潴留过多,防止病情恶化。 保持适度运动:如步行、练瑜伽等轻度有氧运动,可以提升心脏功能,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戒烟戒酒:降低对心脏的不良影响。 手术和器械治疗(适用于重症患者)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搭桥手术:适用于由冠心病导致的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利用植入的特殊起搏器,改善心脏同步收缩功能。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用于预防致命性心律失常。 心脏移植:适用于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需要经过严格筛选。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