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健康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辨治头痛思路
传统中药方剂的现代应用解析之七麻杏石甘汤
五行制化须明 亢害承制必晓
不寐的类型与鉴别
征稿
1
11 1 2025年2月27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五行制化须明 亢害承制必晓
 


□李为民

李鲤教授是河南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为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鲤教授学验俱丰,学术上注重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整体观念的运用和研究。在五行学说指导下,李鲤教授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提出“寓补于消”的理论,并创立了“寓补于消”疗法,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李鲤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疾病的发生与人们所处的环境及生活状况密切相关。大家食多甘美,饮多酒浆,加之生活节奏加快,各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费心劳神,焦虑郁怒时生,故患病常常虚中夹实、痰浊内生。因此,治疗不宜纯补,宜调和中焦,“寓补于消”,再加上其他治法,促使机体内部阴阳平衡,内外环境协调统一,身体自可恢复健康。李鲤教授将这种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中,造福患者。
李鲤教授擅长使用保和丸取效,并把保和丸一方衍化为培土荣木方、和中宁志方等方剂,并总结出各方的应用要点,扩大保和丸的适用范围。另外,李鲤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研制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系列药物,如血管软化丸、消痰通络丸、参琥胶囊、三七消栓胶囊、熄风降压丸等医疗机构制剂,用于临床后屡获良效。
在临证中,李鲤教授强调中焦脾胃升降运化功能的重要性,盖因《黄帝内经》曰“胃者,水谷之海”“胃者,五脏六腑之海”理论,取保和丸(加减)治疗。保和丸原方有三:以山楂与神曲之消食化积为主药,以茯苓和(或)白术之健脾渗湿为辅佐,从而成为“寓补于消、以消为补”的典型方剂。保和丸以升清降浊、宣通气机、化滞和胃、健脾渗湿、清利湿热之功,调和中焦,虽消而有补意在其中,故曰“寓补于消”,从而使脾胃健运、化源充足,辅以补气养血、活血化瘀等方法,使“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从而促进机体康复。
李鲤教授认为,做良医必明“五行制化、亢害承制”之理。人以五脏为中心,各脏之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以五行之生克而相互关联。坤土为万物之母,四运之轴,五脏之中心,上承下达,乃升降转运之机枢;脾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达于肝肾,脾胃健旺,可以“权衡五脏,灌溉四旁,生心营、养肺气、柔肝血、滋肾精”。故脾胃健运与否,直接关乎其余四脏的正常生理功能,脾胃健则诸脏得养,脾胃虚则诸脏必亏。
金元时期医学家李东垣曰:“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李东垣强调五脏有病,当治脾胃。明代医学家周慎斋亦云:“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明代医学家张景岳云:“凡先天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功,亦可居其强半。”
依据先贤理论,李鲤教授认为,胃虽然为一个腑,有受纳和往下转输水谷的功能,但是作用非常大。人离开母体后,一切营养的来源,全赖于胃的受纳,因此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可见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因此有“有胃则生”“无胃则死”论断。胃的功能也受其他脏腑的影响和制约。
现代疾病与人们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及生活状况密切相关。我们从医学史得知,每当战争频繁、灾荒连年时,民多艰辛,体多虚弱,补中益气之类药物用之甚多。
现代人患病多虚中挟实、痰浊内生,故不宜纯补,宜用“寓补于消”,调和中焦,虽消而有补意在其中,从而使脾胃健运、化源充足,再辅以补气养血、活血化瘀等其他相关各法,以促使机体内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升降出入的和谐。
李鲤教授还强调,若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脾胃虚弱,或后天失于调养,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或年老体衰,或大病、久病之后元气未复,失于调养均可使脾气亏虚,运化失常,导致气血生化乏源,营血亏虚,而使心神失养;或土不生金、聚痰壅肺,而见喘咳诸症;或脾虚不能散精与肝,肝血枯槁;或土壅木郁,肝失调达;或脾虚土不制水,水湿泛滥,肾阳受戕,关门不利而见水肿诸症。
诸脏之病,其因多于脾胃有关,其果多涉及脾胃。药物入口,必先经脾胃消化吸收,方能达于病所;若脾胃衰败,纵有良药亦难奏效。故在立法组方、用药上需要处处顾护脾胃,以脾胃为本。从中焦脾胃入手,时时不忘顾护胃气,临证处方均加生姜3片、大枣5枚(劈开)以调中和胃,并注意服药时间,强调汤剂于饭后1小时~2小时服用,方不致伤胃而影响饮食,且有利于药物吸收。
李鲤教授常言:“医生治病用药,应以不伤人脾胃、不影响患者饮食为原则,否则,即使辨证对路,患者亦难以接受,不能坚持用药,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疗效。”基于以上认识,李鲤教授在临证处方时,注重脾胃,善于运用保和丸(加减)治疗多种疾病,且疗效卓著,屡起沉疴。现代常见慢性病患者多有饮食不节、调摄无度、情志内伤等因素,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化不畅、代谢障碍,导致痰浊瘀血等壅积。故在治疗过程中,应以消壅去滞、化痰祛瘀为先。
清代医学家程国彭在《医学新悟》记载:“消者,去其壅也。脏腑筋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保和丸具有健脾渗湿、升清降浊、宣通气机、化滞和胃、化痰散结等功效。方中陈皮、半夏、茯苓,健脾和胃、化痰止呕;莱菔子,调气除胀;山楂,化滞和胃、行气化瘀、化浊降脂,与建曲相配伍,以消散腥膻、油腻肉积,酒食陈腐积滞,开脾气、散滞气以正本清源;连翘,除痰浊久结之热,入胆经,可疏散肝郁、疏利胆腑,以助脾胃运化而化痰湿,其升浮宣散之力功在疏通气血。李东垣说:“一切血结气聚无不调达而畅通也。”因此,李鲤教授临证处方对保和丸使用广泛,可谓得心应手,加减变化层出不穷。
李鲤教授立足经典,创新性发展脾胃学说,其学术经验对现代慢性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