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源
症状表现 猴痘是一种新发传染病,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属于病毒性人兽共患病,病毒主要通过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传染源包括猴痘患者,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以及猴和猿等灵长类动物。感染猴痘病毒后,潜伏期为5天~21天,大多为6天~13天。发病早期,猴痘病毒感染者会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摄氏度以上,发病后1天~3天会出现皮疹。皮疹一般从面部开始,然后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皮疹会从斑疹、丘疹、水疱逐渐发展为脓疱,并持续一周左右,之后结痂,一旦所有结痂脱落,感染者即不再具有传染性。 传播方式 猴痘病毒感染者和感染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猴痘病毒只要经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就有可能感染猴痘病毒。接触被猴痘病毒感染的动物或人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等均可能被感染。猴痘病毒离开人体后在物体表面能存活较长的时间,接触被猴痘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感染的可能。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治疗方法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被感染者预后良好。目前,我国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并发症治疗,多数猴痘病毒感染者会在2周~4周痊愈。 预防措施 一、避免与健康状况不明的人员发生性行为。出境旅游人员要关注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猴痘疫情信息,不接触啮齿类、灵长类等动物。在中非和西非地区,存在动物携带猴痘病毒的国家,在这些国家工作或生活期间,应避免与野生动物无保护接触,避免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避免和罹患猴痘的人密切接触,可降低或避免病毒传播。 二、猴痘患者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在日常交往中,要经常用肥皂和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清洁双手,能有效降低传播风险,家用消毒剂足以杀死猴痘病毒。 三、发现性伴侣有皮疹(尤其是生殖器、肛周等部位),要避免与其发生亲密接触。在猴痘患者数量较多的国家,性接触(特别是男男性接触)具有较高的风险,因此应减少或避免多性伴侣、非固定性伴侣的性接触。 四、如果发生了高危行为,应做好自我健康监测21天,且不要再与他人密切接触,出现皮疹、疱疹、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行为史,结痂前避免和他人密切接触。 五、如果家人、朋友确诊猴痘,要注意个人防护,不要与患者密切接触,同时避免接触患者使用过的衣服、床上用品、毛巾和其他生活用品,避免共用卫生间,并做到勤洗手、勤通风。 中秋节、国庆节将至,大家可能已经为假期出行做好了计划,比如外出旅游、约见朋友等。这时候,更需要对猴痘等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的疾病保持警惕,让我们过一个安全愉快的节日!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