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重视脉搏和呼吸的比值并以此作为诊断和判断预后的依据是扁鹊脉学精髓之一。对于依据脉搏与呼吸的关系判断病情最早出现于《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首次提出脉与息之间的内在联系。 扁鹊脉学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在《难经·十四难》中用整篇的篇幅阐述了“损之脉”“至之脉”,并详细提出“脉搏与呼吸比值”大小的病机所在。脉搏和呼吸比值的大小,对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治疗及疾病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这个重要的诊疗手段并没有被继承下来,自王叔和脉经之后,对脉搏与呼吸关系的记录几乎失传。一直到近期,李树森教授又重新挖掘、整理并传授。 长桑君脉法是李树森于2016年在社会上公开的家传古脉法,据史料记载,长桑君为扁鹊的老师。李树森以家传脉诀为理论基础,创立和整理出一套独特实用的脉学体系,其中对脉搏与呼吸关系理论继承了扁鹊脉学并结合了临床实践,将其总结为脉息术。简而言之,脉息术是每分钟脉搏次数与呼吸次数的比值,比值4~5为平人,比值小于4为少气,比值大于5为脉躁。脉息比值为血气之外候,以胃气为本。其具体辨治:脉息比值<4者,为少气,以虚证、寒证为主,治疗上建议以小建中汤进行加减化裁。患者适宜艾灸,若针刺治疗以补法为主,老年人少气必须检查器质性病变。脉息比值4~5者,为平人。如无不适则无须用药,如有症状者建议以小建中汤合大柴胡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化裁。脉息比值>5者,为脉躁,以实证、热证为主,治疗上建议以大柴胡汤进行加减化裁,针刺治疗以泻法为主。老年人高血压病明显脉躁是“阴阳离别之象”,要立即预防脑血管意外。 普通人可以根据脉息比值,合理运用药膳、艾灸、刮痧、拔罐等手段。如少气之人,食疗上可以用大枣、红糖、肉桂、龙眼肉等温补之品冲泡开水作茶饮。日常保健可多按摩涌泉、足三里、关元等穴位,起到益气温阳的作用。脉躁之人,食疗上可以用菊花、决明子、山楂、柠檬片等清热行气降脂之品冲泡开水作茶饮,以行气导滞。日常保健外治法,脉躁者可以选泻二间、补鱼际穴,便秘之人加用支沟穴位按摩、穴位贴豆,一定少食温燥之补品。 中医的生命在于疗效,取效的关键在于准确辨证。在“中医热”“艾灸热”流行的今天,如何让大众通过简明而准确的中医脉诊判断自身虚实寒热,进而准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中医保健养生方案?脉息术作为扁鹊脉学的精髓之一,搭建了中医通往群众的桥梁。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