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是生命的根本 ——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有感 □范彩云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有这样一句话:“阳化气,阴成形。”无独有偶,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认为:“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这里的阳和阴是指物质的动与静、气化与凝聚、分化与合成等运动形式,体现了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看似简单的六个字,仔细分析,却能包罗万象。 自然万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离不开阴阳的相互作用。阳主动而散,可促进万物的气化;阴主静而凝,可促进万物的成形。化气与成形是物质的两种运动形式。阳的特点是主动,阳有气化功能,可以促进脏腑发挥其功能。阳性热,可以化阴为气。阴的特点是主静,阴性凝敛,可以凝聚而成形。 中医认为,一切生命活动其实质是阳以生物阴体为媒介,气化的外在表现,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化气与成形。人体的正气是无形的,属阳;精血津液为有形的,属阴。而阴精和阳气可以互相转化,简单来说,阳有化气的功能,可以把机体的物质化为无形的气,因此阳以化气为主。而阴有成形的功能,可以把外界气化的物质合成自身所需的物质,因此阴以形体为主。但是精血津液转化为气,离不开阳的气化作用;由气转化为精血津液,离不开阴的成形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体生理活动过程中的新陈代谢,都可以用“阳化气,阴成形”来解释。生物阴体的能量与物质就是通过阴与阳的成形和气化的运动形式而互相作用、相互转化的。 众所周知,水蒸气如果遇到冷的东西,就会凝结成水珠,温度再低到一定程度,水珠就会凝结成冰。从无形的气到有形的水珠,再到有形的冰,这就是阴成形。它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有无形的气,二是有阴寒的媒介。比如,在锅内煮水,水蒸气只能在锅盖上形成水珠,而由于锅底以及侧面太热,阳气太旺,就不会形成水珠。再看豆腐的制作,黄豆做成豆浆,煮沸后并不成形,要想变成豆腐,必须点卤。点卤就是加盐卤或石膏水,这两种东西都是阴寒之物,于是阴得以成形,豆腐就做成了。所以说,豆浆是温性的,而豆腐是凉性的。 从生理上来看,细胞的分化、死亡,属于“阳化气”,而细胞增殖相关于细胞数量、形体增长,属于“阴成形”,而发育异常、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及死亡阻遏就是肿瘤的基本生物学特征。由此可以推出,肿瘤的本质应该是阳气不足、阴寒积聚。而改变阳虚体质需扶阳,扶阳就要用温热性的中药。应当改变体质与攻逐病邪互相结合起来,分段进行,扶正以加强气化功能,等正气稍足,即可攻除邪气,攻邪必然伤正,所以不能一攻到底。所以说,肿瘤其实质应是“阴成形”,其临床表现虽然复杂多样,但源于命门火衰,本属寒痰凝结,治本之道当扶阳、散寒、祛瘀。以温化为主,需用附子等温热性药物为主治疗。 从病理上来看,凡是成形的疾病,一般多数是阴性的。例如:有的疾病是局部成形的。如足内踝肿胀或者水肿,那是因为肾经的阳气不足而寒气太盛,阳不能化水为气,结果阴寒凝结在肾经的下段,形成水肿。这种情况可用真武汤来扶助阳的气化功能。再如肿瘤,这是典型的阴寒性质的疾病。三阴体质的人得肿瘤的概率高于三阳体质的人,三阴体质的最明显特征是阳气不足,对阴邪已经不能形成有效的抵抗。因此,邪气深入三阴,在体内阳气最虚弱之处成形,发为肿瘤。 总而言之,所有“阴成形”的慢性疾病,多属阳虚体质而生。阳气不足以抵抗邪气(邪气为阴,正为属阳),外邪因而客入机体,耗伤阳气,久之阳益虚而阴愈盛,聚痰血等阴物而成形,发为大病。《黄帝内经》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治疗任何“阴成形”的疾病,都需扶阳气以化阴寒。 所谓生命,其实就是阳气以阴体为介质的外在表现。有了阳气的支持,我们的躯体才是活灵活现的。我们的躯体整个属阴,阴是足够的,向来也不会缺少,我们喝的水、吃的食物均属阴,缺少的是真阳。只有阳气旺了,水液才能气化而为机体所用。 如果有人阴虚,那喝水不就是最好的滋阴补阴的方法吗?可是,喝水根本就补不上阴,因为没有阳的气化,喝入体内的水只能增加体内水湿,不能为我们的机体所用。所以扶阳的意义在于可以改变三阴体质,增加阳气,渐而阳气可以化去阴邪。由此可见,阳气才是生命的根本。 (作者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级规培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