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河南医政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褚澄博涉精诊 阐发中医基础理论
秋气堪悲未必然 轻寒正是可人天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 ——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有感
朱元璋与荷叶
1
11 1 2022年8月1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秋气堪悲未必然 轻寒正是可人天
 

秋气堪悲未必然 轻寒正是可人天
□张智民  张 文

 

   自然界的阳气在夏至达到最旺盛,夏至之后,阳气由盛而衰,阴气由衰而盛。秋季为肃杀之始,主收敛。秋季燥邪当令,在人体对应肺脏,而肺又“喜润恶燥”,容易损伤肺阴,出现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等症状,正应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可适当进补。秋季养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起居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意思是秋季作息时间要根据大自然的变化而调整,早睡早起,使阳气收敛、阴气渐生,正好借此以补偿夏日睡眠不足。通过合理的起居,使人体的气机与大自然相一致,以调神养气,逐步适应,减缓秋天肃杀之气给人带来的影响。

饮食养生

    秋季燥邪当令,因此,秋季饮食调养的重点,一为润燥,二为养肺。燥邪分凉燥与温燥,在饮食上,根据燥邪性质,凉燥可食用龙眼、银耳、香蕉、蜂蜜等。温燥可食用梨、甘蔗等。此外,还可用一些滋阴润燥的中药,如黄精、地黄、玉竹、沙参等,配合大米煮粥即可。少吃辛温之品,如花椒、辣椒、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等。同时,还要注意不能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导致土不生金,肺胃亏虚。

精神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明确地告诉我们:秋季养神的关键是“使志安宁”,即人的情绪也要顺应自然,由振奋转为宁静,由活跃变为平和,以平常心看待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同时,秋季气温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要“收敛神气”,为冬季的闭藏做准备。

运动养生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树叶枯萎,花朵凋零,万物萧条,这个季节让人多愁善感,惆怅连连。因此,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进行户外运动,排解悲伤情绪。可以选择动作和缓、不过于激烈的运动,比如太极拳、八段锦、健身操、站桩、健步走、爬山等。运动要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微微出汗即可,切勿大汗,大汗则伤阳、损耗肺气,而且影响阳气的收敛。

调适养生

    调适养生意思是指调节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以避免或减少疾病的发生。比如“春捂秋冻”,为什么要“秋冻”呢?中医认为,“六邪”(风、寒、暑、湿、燥、火)通过身体的皮肤、口鼻侵犯人体,皮肤是最主要的入侵途径,正气及皮肤自身防御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六邪”对身体伤害的程度。也就是说,同样的吹风、受凉,身体会不会生病,取决于人体的正气强弱、腠理是否致密,以及身体皮肤的毛孔处于什么状态。正气弱、毛孔在扩张的状态下,人体易受外邪侵袭;正气强、毛孔在收缩的状态下,人体不易感受外邪,即使感受外邪往往在程度上也比较轻。夏季由于天气炎热,裸露在外面的皮肤比较多,随着气温逐渐下降,毛孔慢慢地收缩,在这种状态下,风邪、寒湿之邪便不容易进入体内,加之衣着增多,这个时候吹点风、受点凉,一般对身体的影响不大,反而可以增强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不容易感冒。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的道理。对应的“春捂”,是因为冬天穿的衣服比较厚,皮肤被衣服保护着,总处在温暖的环境下,毛孔多是张开的。初春天气多变,过早地脱掉厚衣服,风邪、寒湿之邪很容易通过张开的毛孔侵袭人体,导致疾病发生。
    秋季多发过敏性鼻炎。鼻为肺之窍,秋天在人体对应肺脏,所以过敏性鼻炎在秋季非常容易发作,天气转凉,稍一受寒,就出现鼻塞、打喷嚏、流清涕、鼻腔瘙痒,甚至还伴随咽痒、眼睛痒及皮肤瘙痒等。虽然是个小毛病,但是反复发作,给人带来的不适感是很痛苦的。过敏性鼻炎与人的体质和周围环境有关,不仅仅是单纯的鼻腔黏膜问题。中医的优势在于调理人体自身机能,同时还要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增强体质,比如多晒太阳、多运动使卫气通畅,饮食有节以强健脾胃,少熬夜以顾护肾气,少吃辛辣刺激食物保护营阴,少吃油腻食品以免阻碍中焦阳气升发。所谓三分治、七分养,做到这些,体质会逐渐改变,过敏性鼻炎也会慢慢好转。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秋凉晚步》,充分表达了乐观向上的心境,虽然秋气堪悲,但是轻寒可人,看红色荷花落尽,又有小荷新生。人们要始终以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安然度过春夏秋冬。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药学会、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