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河南医政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从援物比类谈中医的思维模式
外治糖尿病足 注重整体 突出局部
浅析痰湿的三焦辨治规律
跟师学习 让我坚定了从医的信心
1
11 1 2022年8月9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跟师学习 让我坚定了从医的信心
 

跟师学习 让我坚定了从医的信心
□耿高璞

   如何学习中医?怎样背诵方歌,熟记药性赋,研读经典理论知识呢?笔者跟师学习的体会是,阅读一遍、背诵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医者需要把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临床实践中,这才是检验知识掌握牢固程度的关键环节。那么,怎样学习才能增强从事中医的信心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如何学习中医的。一般来说,古人将学习分为两种:一种是家传;另一种是从小跟着老师学习。
    我们现在的中医师,则往往是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了中医类院校的专业,而后才开始步入中医学习的大门。古人云:“秀才学医,笼中捉鸡。”现代的医学生,不仅智力上不亚于古人,还从小学习现代理科知识,让现代的“秀才”去学习中医理论知识,会比“秀才学医,笼中捉鸡”的效果好,更有利于将现代技术作为中医的辅助工具。同时,中医跟师侍诊、传承学术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其次,传承是什么呢?传承,即中医师承。相信大家都听过“名师出高徒”这句话,这是对师徒传承的高度肯定。那么,通过师承可以学到什么呢?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虽然我们深信中医疗效确切,但是在面对疑难疾病、急危重症患者时,仍然会感到信心不足,不敢轻易遣方用药。原因是大家普遍认为,中医治疗疾病只是以安慰、调理为主,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可是,笔者经过长期跟师侍诊、学习,并结合自己的深切体会,发现并非如此。为此,笔者想通过一个案例具体说明。
    患者武某某,求诊于乔老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乔振纲),于一周前突然便血,排黑红色、鲜红色黏液血便,量大势猛,病情危重,被家人紧急送至当地县人民医院抢救。入院时,经过检查,医生发现患者的血红蛋白急剧下降至60克/升。当时,医生经过快速止血、输血及支持性治疗等,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但仍无法控制出血,遂转至洛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抢救。在重症监护室抢救期间,随着便血量进行性增多及进一步抢救治疗无效,接到病危通知单后,家属担心患者病逝在外地,按照当地风俗要求医生快速将患者转回老家。其间,他们一方面准备后事,另一方面快速打电话邀请乔老师会诊。患者与家属对中医抱有一线希望。乔老师得知该消息后,急忙赶到现场,迅速组织相关专家会诊,并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查体及结合四诊合参的结果,从中医角度分析其病机为:脾胃素虚、脉络受损、元气大伤、气不摄血、脾不统血所致。乔老师认为,针对该患者的病情,治宜“养元气、升清气、健脾气、止血气”,经过综合考虑后,遣方用药,并嘱咐煎中药至150毫升,每天分5次(上午3次、下午2次)饮服。连续服药两天后,患者的出血量明显减少;第三天,出血停止;第四天,患者已能少量进食,精神也有明显好转。患者家属对乔老师连连感谢,并说:“原来,中医也可以让患者起死回生啊!”这种鲜活的案例,充分说明中医药确实有神奇的疗效,也有救治急危重症的能力!
    在跟师侍诊过程中,笔者看到老师写方子、选择药物时,每次获得明显疗效的时候,就会增强对中医学的信心!
    再次,中西医各有特色和优势。中医看病侧重于功能、动态、整体、宏观,西医则侧重于结构、静态、局部、微观。因此,我们要尊重、学习、借鉴西医的优势,并适时将其运用到中医诊疗全过程,以期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在思想认识上,中医应做到“中西医并重”,更要树立起自信心,在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进程中,用实际行动和临床疗效证明中西医并重的重要性。
    最后,中医治未病优势凸显。唐代名医孙思邈在《黄帝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基础之上,提出“上工治未病之病、中工治欲病之病、下工治已病之病”的观点。遵照这一法则,乔老师时常叮嘱我们:在人体的健康方面,中医提倡以“预防为主”,强调防患于未然;坐诊时,在为患者做好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多向患者讲解一些中医药的防病知识、保健技巧。如今,关注日常养生知识这种思想仍显得弥足珍贵。笔者认为,传承这种思想和理念,对于增强群众信中医、用中药的意识大有裨益。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首先,要继承好中医药经典理论知识和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其次,只有将中医药事业发展好、利用好,才能有所创新。因此,对于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必须先原原本本地继承下来,并适时运用到实际临床工作中,再有所创新,这是中医学术进步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
    (作者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乔振纲的学术继承人;本文由艾金保整理)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