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保留术的应用 □姚伟涛 文/图
随着新辅助化疗和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首诊的恶性骨肿瘤患者目前的手术保肢率在90%以上。大部分患者可以通过关节置换或者生物重建的方式,获得正常或者接近正常的肢体外观和功能。但是,由于假体存在诸如感染、松动和断裂等并发症,因此患者的远期疗效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多次翻修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生物材料技术等的发展,肿瘤的精准切除和生物重建为保肢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关节保留术是保肢术中最为理想的一种手术方式。 顾名思义,关节保留术是在切除关节周围肿瘤的同时,保留关节完整的解剖结构和功能。该手术方式可彻底清除肿瘤,但对肢体的外观和功能影响却很小。2008年,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的帮助下,首次实现对保留1.5厘米~2厘米的骨骺进行精准截骨和重建。此后,该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开展。 关节保留术的适应证包括:1.累计四肢长骨的原发或转移性骨肿瘤。2.截骨面与关节线至少有2厘米的距离。3.保证肿瘤距离截骨线有1厘米以上的安全距离。该技术主要适用于原发的累及干骺端的恶性骨肿瘤,以及累及骨干和干骺端的转移性骨肿瘤。 手术步骤:1.根据患者的影像资料,尤其是CT、MRI(磁共振)检查结果确定截骨线,设计3D打印的截骨导板(亦可选用术中导航技术辅助定位截骨线)。2.假体设计,尤其是截骨面假体断面设计和侧翼辅助钢板的设计。3.术中精准截骨和肿瘤完整切除。4.安装假体及辅助螺钉等。5.软组织重建与创面修复。 术后康复:采用骨水泥重建和固定的关节保留术可以在术后早期进行关节的屈伸活动,术后2周可以下地活动。采用多孔界面和生物髓内针重建和固定的关节保留术,建议在术后早期进行关节屈伸锻炼,但下地负重活动应在术后4周~6周进行,并用拐杖等做好保护。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肿瘤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