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高压的诊治 □崔明哲 文/图
一位56岁的女性患者,从外地来到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就诊。 4年前,她出现活动后胸闷、心慌、呼吸困难等症状。当时,她给自己做了个诊断——自己平时缺乏体育锻炼,这可能是“懒病”!因此,她没有重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因为闷气而活动受限,甚至走十几米就会出现心慌的症状,已经严重影响她的日常生活。她赶紧去当地医院就诊,但治疗效果不佳。经过多方咨询,她来到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就诊。 我接诊后,给患者详细查体,发现患者口唇发绀,这说明她的心脏或者肺有问题,血氧不够用,还发现她下肢轻度水肿。我仔细听诊,发现她的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这可是肺动脉高压的表现。她做了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发现肺动脉收缩压高达102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属于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又做了肺动脉CTA(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发现双侧肺动脉多节段狭窄及闭塞。 经过检查,我终于找到了患者无法正常活动的元凶,是一种名叫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疾病。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是一类肺动脉梗阻性疾病,主要因为肺动脉血栓机化、肺血管重构、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而引起肺动脉压力进行性升高,最终导致右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该病是急性肺栓塞的严重远期并发症,属于肺动脉高压的第四大类,也是可能治愈的一类肺动脉高压。症状包括胸闷、呼吸困难、胸痛、体重减轻、下肢水肿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和介入手术。药物治疗适合轻症患者;重症患者首选肺动脉内膜剥脱术,但该手术需要开胸、建立体外循环,手术复杂且难度大,死亡率很高,部分患者术后肺动脉高压改善并不明显。近几年,对于无法耐受外科手术或手术后效果不佳的患者,应用介入技术,通过球囊扩张肺动脉狭窄部位,改善肺动脉循环,降低肺动脉压力,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经过反复沟通,患者和家属决定选择介入手术。 术前,血管外科主任翟水亭组织科室人员对该患者的病情进行深入讨论,并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在翟主任的指导下,我操刀对患者实施一期手术,对患者右肺动脉的分支进行球囊扩张,术后患者行走200米没有问题;10天后,我对患者实施二期手术,对其左肺动脉分支进行球囊扩张,术后患者可以轻松走两层楼。术后进行复查,患者的血氧分压有了明显改善,嘴唇呈红色。两次手术,患者术后均没有出现肺水肿。从走路十几米都很困难,到走两层楼都没有明显胸闷症状,这让患者对生活有了希望。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