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中的胡椒有多珍贵 □楚尧娟
热播剧《梦华录》作为一部女性古装励志剧,讲述了北宋宋真宗时期,赵盼儿、孙三娘和宋引章三姐妹在北宋都城汴京(现河南省开封市)经历重重磨难,将小茶馆经营成汴京最大酒楼的故事。 其中有一集,赵盼儿在等顾千帆回来。顾千帆回来后还没有吃饭,赵盼儿端出来一碗汤,顾千帆问:“这是什么?”赵盼儿答:“胡辣汤。这儿没什么太多别的,只有一些剩下的羊汤和面粉,我就用醋和胡椒给你浓浓地熬了一碗。以前我爹出关巡查,回来以后,我娘也老给他做这个。”顾千帆拿起勺子喝了两口说:“胡椒真多,好好喝。”赵盼儿凑近顾千帆说:“胡椒这东西可难弄了,要央求广州榷场的市商给带回来,要不是为了你呀,我才舍不得放那么多呢!” 在古代,胡椒真的像赵盼儿说的那么难弄吗? 胡椒在古代确实有“黑色黄金”的说法。胡椒原产于东南亚、南亚等热带地区,在汉晋时期开始传入中国,但当时中国本土根本种不了,只能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专属于上层社会使用。 据《新唐书》中记载,唐朝宰相元载,权倾一时,“外方珍异,皆集其门,资货不可胜计”,事败伏诛,籍其家,竟抄得钟乳五百两,胡椒八百石。 《天水冰山录》是明朝权相严嵩的抄家录,完整地描述了严嵩的资产,书末附录中也有胡椒三千六百石。 明代永乐年间,胡椒有时被作为薪水发给官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胡椒“以充土贡”,可以代替地租使用。直到明朝中期,我国开始引种胡椒,打破了商贾垄断,后逐渐广泛种植,胡椒才开始出现在普通民众的餐桌上。 胡椒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实,主要分为黑胡椒和白胡椒。黑胡椒是未成熟的果实保留果皮直接干燥制成的,白胡椒是用成熟的果实去掉果皮干燥后制成的。 胡椒性热,味辛,归胃经、大肠经,具有温中散寒、下气、消痰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胃寒呕吐、腹痛泄泻、食欲不振、癫痫痰多等。因为胡椒性热助火,所以不宜多食;阴虚火旺、消化道溃疡、咳嗽咯血、痔疮、咽喉炎症、有眼疾者忌食。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记载:“胡椒味辛,大温,无毒,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调食用之,味甚辛辣,而芳香当不及蜀椒。”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胡椒的作用也有详细记载:“暖肠胃,除寒湿反胃、虚胀冷积,阴毒,牙齿浮热作痛。” 现代医学在秉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实践,在治疗疾病方面胡椒应用日趋广泛。 治疗反胃呕哕吐食。生姜30克微煨,胡椒1克研末,以水2碗,煎取1碗,分3次服用。 治疗胃痛。大枣(去核)7枚,每个放入胡椒7粒,以线扎好,蒸至极熟,共捣为丸。每次服0.5克~1克,温开水送服。 治疗阴囊湿疹。胡椒10粒研成粉,加水2000毫升煮沸,外洗患处,每天2次。 治疗泄泻。胡椒研成粉末,用姜汁调糊,敷到肚脐上。 治疗缺钙抽搐。白胡椒20粒,鸡蛋壳2个,焙黄后共研成粉,分为14包。每天1包,开水冲服。 治疗牙痛。胡椒、荜拨各20克,研粉,做成蜡丸。每次1丸,塞入蛀孔中。 治疗冻伤。胡椒10%,白酒90%,把胡椒浸于白酒内,7天后过滤使用,涂于冻伤处,每天1次。 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内服:用白胡椒1克研粉,加葡萄糖粉9克配成散剂。1岁以下每次0.3克~0.5克,3岁以下每次0.5克~1.5克,一般不超过2克,每天3次,如果有脱水现象需要补充液体。外敷:以胡椒粉填敷患儿肚脐眼,外贴暖脐膏,固定24小时,未愈可再贴1次。 治疗神经衰弱。取白胡椒1粒(剪成两半)置于耳穴部位,用胶布固定;而后用拇指捏压敷药部位至有发热感,每天4次~6次,一般持续2周,若有反复则宜继续第二个疗程,对失眠、头痛、头昏、入睡困难、睡眠浮浅等疗效显著。 治疗石淋腹痛。胡椒、朴硝各50克,捣罗为细散,每次10克,温开水调服,每天2次。 胡椒作为药食同源的佳品,也是日常生活中一种良好的调味品,几乎可用于所有肉类、禽类、海鲜、腌制品、汤料等烹饪中。明代饮食类著作《遵生八笺》中记载,胡椒不仅可单独入料,如制作辣炒鸡、蟹生方等菜,亦可用其调制五辣醋。目前最常见的用法是制成胡椒粉,用于烹饪时祛腥提味,比如煲鸡汤时加入胡椒粉,味道会更加鲜美。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胡椒中含有胡椒碱、胡椒酰胺、胡椒亭碱、胡椒油碱、二氢胡椒酰胺等多种酰胺类化合物,以及向日葵素、氧化丁香烯、隐品酮等挥发油成分,具有抗惊厥、镇静、利胆、升压、止痛、消炎、杀虫等作用。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