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杂病的书籍《伤寒杂病论》 □樊中奇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自幼嗜好医学,曾拜师同郡的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他晚年著成《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国医学史上杰出的医学家。 东汉末年,瘟疫广泛流行,那时死亡的人中有多数死于传染病。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家族,人口多达200余人,自从瘟疫流行后,家族中有2/3的人因瘟疫而死亡。 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曾愤慨地斥责“当时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的恶劣作风。 在这种情况下,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医学,并发誓要制服瘟疫。他刻苦钻研,博采众方,总结广大人民和疾病斗争积累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撰写成《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共16卷,其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伤寒杂病论》主要论述的是关于“热性病”的认识和治疗,以中医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基础,根据疾病现象的不同,总结归纳成六经病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疾病。 六经辨证即以六经病证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概括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用以说明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的盛衰,病势的趋向,以及六经病之间的传变关系。 当时社会医学是以师带徒的方式发展的。由于战乱造成《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散失民间及国外,至今《伤寒杂病论》原著国内无存。 魏晋时期,王叔和将原书的伤寒部分整理成册,名为《伤寒论》。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撰写《千金要方》时,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有部分征引,似未窥全貌,故有“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之说。孙思邈晚年所撰写的《千金翼方》中,《伤寒论》全书已大体载于卷9、卷10之中,致此也为《伤寒论》最早的版本。 宋代著名医学家林亿等对《伤寒论》加以校正,全书分为10卷,共397条,除重复和失方外,合计112方。 明代万历己亥年,文献学家赵开美修订《伤寒论》摘录:张机,字仲景,南阳人也。受业于同郡张伯祖,善于治疗,尤精经方。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后在京师为名医,于当时为上手。以宗族二百余口。建安纪年以来,未及十年,死者三之二,而伤寒居其七,乃著论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二方,其文辞简古奥雅,古今治伤寒者,未有能出其外者也,其书为诸方之祖。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加之,故后世称为“医圣”。 原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宋代医学家林亿等校刊时整理成册,名为《金匮要略》。现在通行的《伤寒论》有宋版本、成注本两种版本。 宋版本国内未见过原刻本,只有赵开美的复刻本,也称赵刻本。复刻本是赵开美搜集数本字迹脱落的《伤寒论》,逐条加以考订而成的。他认为《金匮要略》是仲景治疗杂症的秘方,所以一并刻之,命之名为《仲景全书》。后来,他突然又得到宋版成注本《伤寒论》(非全文),又意外在废纸中捡到《伤寒论》3卷,附于后。 成注本,是金元医学家成无己所注解的。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业书籍,因其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故古今医学家将其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和治疗杂病的典范。 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论》的中外学者逾千家。日本自康平年间以来,有近200位学者研究《伤寒论》。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目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作者供职于内乡县王店镇河东村卫生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