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河南医政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辨治高血压病 重在补虚 法在化瘀
浅析“小儿腹泻胃强脾弱证”诊疗规律
“三伏贴”也需要辨证论治
中医学对肿瘤发病原因的认识及探讨
1
11 1 2022年7月12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浅析“小儿腹泻胃强脾弱证”诊疗规律
 

浅析“小儿腹泻胃强脾弱证”诊疗规律
□郑启仲

   小儿腹泻,病因多种,病机各异,证型繁多,治法迥异。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一种颇为棘手的腹泻,经过反复验证,发现其病机属于“胃强脾弱”。现以“小儿腹泻胃强脾弱证”或“小儿腹泻胃强脾弱型”为学术观点,分析诊疗规律,以期引起同行讨论。
论点之由
    小儿腹泻虽然证型繁多,但是有其自身特点,比如伤食泻之纳呆暖气、泻如败卵;湿热泻之泻痢如注、气味异臭;脾虚泻之时发时止、完谷不化等。而“胃强脾弱”泻,既不同于“伤食泻”,又不同于“湿热泻”,也不同于“脾虚泻”。其主要表现为:食多、泻多、腹胀,并伴有热邪伤阴之症状。按照脾虚泻运用健脾止泻之剂,则胀满不除、泻亦不止;以伤食泻施以消食导滞之品,则食多不减、胀亦不消。随后,笔者以辛开苦降、泻胃补脾之法而见奇效。寻此探索,屡获良效,救儿良多。笔者经过反思,才从中悟出“胃强脾弱”、升降失常之病机,此为论点之由来也。
临床特征
    “小儿腹泻胃强脾弱证”有两个特征:1.发病季节:多发于秋季,亦见于春季,冬季少见。2.发病年龄。多见于3岁~5岁小儿,婴儿少见。
    “小儿腹泻胃强脾弱证”的临床表现:
    1.食多。患儿食欲亢进,饮食量倍增,有的可达正常饮食量的2倍~3倍。对此,家长时常代诉“不知饥饱”,无呕吐、嗳气、食臭等症状。2.泻多。大便一日3次~5次,量多,泻下量与进食量成正比。泻下呈稀黄软便,多为不消化食物残渣,无黏滞、恶臭、如败卵等症状。3.腹胀。首先,脘腹、胀满、腹胀为其三大特征。食后胀甚,泻后稍减,但终日不消化;腹胀拒按,触之如鼓。其次,舌质多红而少苔,病程较长者舌红而少津;脉多弦数,后期脉细无力。其中,有一部分患儿有口渴喜饮,无发热现象。4.转归与预后。若迁延失治,或治不如法,晚期多呈消瘦、乏力、腹胀、舌红无津、目陷无神之气阴两伤证,有个别病例形成疳证。
证候分析
    胃主受纳。《伤寒论》第257条中有“合热则消谷喜饥”的文字记载。据此,清代医家程郊倩提出“本因有热,则阳邪应之,阳化食,故能食”的观点,该腹泻以“食多善饥”为特征,说明胃热消谷,受纳增多、胃气过盛,故称“胃强”。
    脾主运化。《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泻下量多,残渣不化”的文字说明。这表明脾虚失运、清气不升之原因,谓之“脾弱”。“腹胀不除”,为胃中浊气不降所致。“舌红少津”是胃热伤津之特征。
    由于“胃强脾弱”,胃纳愈多则脾愈无力运化而泻多;泻下愈多则脾气愈伤,故不能为胃输布津液。胃强者自强,脾弱者自弱,这就形成了“胃强以多食,脾弱则泻多,浊停而胀满,胃强脾弱,升降失常”的特殊病理机制。久之,热伤胃阴,泻伤脾阴,脾胃阴伤,久病及肾,则出现舌干、肤燥、目陷等症状。
治法方药
    《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中有“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的文字记载。该证上由胃热多食而生中满,下由脾弱而生泄泻,热不清则浊不降,浊不降则清不升。据此,笔者想到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创制的泻心之法,以辛开苦降为主,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取黄芩、黄连为君,以清热降浊,半夏、干姜为佐,以辛散开结,人参、甘草为辅以补脾升清。一般情况下,2剂~3剂即可取得多食减少、胀满消除的效果,腹泻症状亦随之减轻。
    然而,该方属于苦寒辛燥之品,中病即止,不可让患儿过量服用。食减、胀消之后,余热不清、脾胃阴伤者,可用连梅汤(黄连、乌梅、沙参、麦冬、生地黄、阿胶)养阴止泻,又可预防“久病及肾”;若见脾虚胃弱者,则以六君、参苓白术之剂,益气脾健、和胃止泻以善其后。近几年,笔者用以上方法治疗患者达220余例,均获得满意疗效,无一例成疳证。
诊疗体会
    1.本证以食多、泻多、腹胀,兼有胃热为特征。特别是“食多”这一症状是区别于“伤食泻”的重要依据;“泻多”是脾虚泻的特点;“腹胀”有虚实之分,伤食泻、脾虚泻均可见之,故此三大特征并见时方可做出“胃强脾弱”泻之诊断。不可以一代三,以防虚虚实实之弊。2.经过临床实践证明,热不清则食不减,食不减则胀不消,胀不消则泻不止。欲清热除胀,必辛开苦降;欲健脾止泻,必先清热降浊。这是治疗方法的关键。3.在临证时,笔者在上述案例方中加入砂仁、全虫,观察治疗效果,较半夏泻心汤原方除胀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对于病程较短、胀满尤甚者,再加入莱菔子,则消胀更明显。该泻胃降浊之法,不可担心其伤脾而不敢运用,这也是方药配伍的方法之一。
    (作者为第三批、第四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