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肿瘤发病原因的认识及探讨 □乔振纲
恶性肿瘤所致的腹腔肿块和疼痛,传统将其归入“疲积”和“痛证”范畴,但实际上它和内科杂病中其他疾病所致的腹腔肿块疼痛不同,运用化瘀消痰、理气止痛等法治疗,其效果时常不满意,甚至无效,并且在病程转归上也迥然不同。临床实践还表明,结合辨病应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比如解毒消肿的药蜂房,解毒止痛的蜈蚣、全蝎,解毒化湿的土茯苓等治疗肿瘤,能够取得一定效果。由此可见,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不仅与瘀、滞、痰、湿有关,还有着更为重要的特异性致病因素,就是“瘤毒” 有关肿瘤治疗的最早记录见于先秦时期的《周礼》,其中的“疡医”主张采取内外合治的方法治疗“肿疡”,其中就包括肿瘤。 《黄帝内经》探讨了肿瘤发生发展的病因病机,记录了多种肿瘤的临床表现,并记载了中医对肿瘤转移的认识。《黄帝内经》认为,肿瘤的产生是由于“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息而成积”,以及“喜怒不适……积聚以留”等造成的。归纳起来即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及客气邪风中人,造成脏腑阴阳失调,经络瘀滞,气血阻隔,从而导致肿瘤发生。比如《黄帝内经》在讨论筋瘤、肠瘤时提及“邪气客”“结气归之”及“其气必虚”等问题,即将外邪盛、正气虚、邪毒瘀滞归纳为肿瘤发生的原因。此外,在《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记载了肿瘤的发生还与环境因素有关,地域水土和生活习惯与特定肿瘤的产生有着密切关联。《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肠覃、伏梁、马刀、石痕、积聚、噎膈等症状与现代某些肿瘤的临床表现极为类似。比如《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的“胃病者,腹膜胀……膈咽不通,食饮不下”,与如今的食管肿瘤、胃部肿瘤的临床症状相似。《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中提出“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的观点,此为中医对转移性肿瘤的最早记载。 《黄帝内经》中所体现出来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以及“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是指导后世医家早期预防、诊疗肿瘤的准则。《黄帝内经》中记载有“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等治疗法则,对当今防治肿瘤仍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目前,随着中医药事业的日益振兴,中医防治肿瘤的事业蓬勃发展起来,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肿瘤的中医科研机构和治疗临床基地。有关中医肿瘤学的专著、论文汗牛充栋。中医对肿瘤的治疗手段更加丰富多样,方药研究更加深入,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下面,我们探讨中医学对肿瘤发病原因的认识。中医学对肿瘤的发生原因曾经有一系列深刻论述,这些论述虽然还不够全面,或者夹杂着不正确的推断,但是确有不少合理的、精辟的见解。实际上,直到今天,现代医学也没有将肿瘤的病因完全解释清楚,比较统一的看法是,环境中的致病因素,例如各种不正常的物理和化学刺激,还有人体的内部因素,比如遗传和精神因素,都有可能是肿瘤的病因。 简而言之,肿瘤发病的原因不外乎内、外两个方面。所谓内,即人体的内在原因;所谓外,即来自外部环境的各种致病因素。 一、人体的内在原因 1.正气亏虚是肿瘤发病的病理基础。中医非常重视“气”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元气、中气、血气、卫气、阳气及各脏腑之气,统称为正气。正气决定着人体脏腑功能的盛衰,决定着抵抗力、免疫力,以及内在修复力、整体生命力的强弱。正气强盛者,对外在致病邪气、邪毒有抵御能力,即《黄帝内经》所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观点。肿瘤发生的原因,除遗传因素外,还有正气不足。 其正气不足既有生理上的因素,又有病理方面的原因。肿瘤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黄帝内经》中提出“人过四十而阳气自半”的观点。中老年后,肾气渐亏,脏腑功能进入自然衰退阶段,正气因之而日渐不足;而长期情志失调、忧思焦虑、抑郁不乐,不仅使气机失畅,日久还会影响阳气的振奋,损伤肝脾,中焦不运,生化乏源,或因饮食不当,劳欲太过等损伤脾胃,致使正气虚弱。正虚不仅是瘤毒得以侵入和滋长的前提,还是决定肿瘤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患肿瘤之后若能得到积极治疗,特别是在经过手术切除肿瘤之后,及时予以扶正治疗,使正气强盛,对限制瘤毒扩散、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有着明显疗效,甚至因之而治愈者,不胜枚举。肿瘤是本虚标实疾病,在病理因素上除瘤毒外,瘀、滞、痰、湿也是很重要的病理产物。对此,前贤论述较多,比如清代中医外科学家高秉钧在《疡科心得集》中提出“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的观点,然而,在众多标本矛盾中,瘤毒侵袭,消亡正气;正气亏虚,瘤毒益猖。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肿瘤的本质就是瘤毒肆虐和正气亏虚的互动过程。 总之,不管何种原因,只要导致正气亏虚,抵抗力低下,外来邪气、邪毒便可乘虚而入,潜伏于体内的瘤毒便乘机滋长,逐渐形成肿瘤。由此可见,正气亏虚是肿瘤发病的病理基础。 2.客观存在并潜伏于体内的瘤毒是肿瘤发病的内在“元凶”。临床实践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不仅与瘀、滞、痰、湿有关,还有重要的特异性致病因素,这个致病因素就是瘤毒。 瘤毒与毒邪有关,古今医家有类似的认识。《中藏经》中提出“夫疽痈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营卫壅塞而发者也”的观点,近代中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专家郁仁存认为,“热毒内蕴”是肿瘤的一大病因。当代名医封菊秋认为:肿瘤时常由邪热蕴郁,郁结不化,灼烁脏腑,日久生毒而成肿块所致。在临床上,则往往表现为发热、肿瘤急骤增大等症状。近代名老中医张泽生则明确提出了“癌毒”的概念,他在论述宫颈癌、阴道癌的病机时提出“病理上由于癌毒内留,湿热内伏,瘀血凝滞,这是实的一面……”的观点,这说明古今医家已认识到毒热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泽生认为:引起肿瘤的“毒”是一种特殊毒邪,它是促使所有恶性肿瘤发生的一种特异性致病因素,系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长期作用于机体,使经脉阻滞,气血不和,脏腑失调,浊邪积聚,进而变生一种致病物质。当其成为新的致病因素时,机体开始患有恶性肿瘤,并随着病情的发展,脏腑功能失代偿时就进入临床治疗阶段。因此,由外侵入或潜伏、蕴藏于体内的瘤毒是恶性肿瘤发病的内在“元凶”。 二、诱发肿瘤的外部原因 1.六淫之邪对人体的侵袭。中医所谓之六淫,泛指一切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中医早就认识到肿瘤的发生与外邪侵袭有关。《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中提出“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的观点。《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中有“虚邪之人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发为筋瘤……”的文字记载,金代著名医学家刘完素提出“疮疡者火之属”的观点。金元时期的理学家、针灸医家窦汉卿在《疮疡经验全书》中指出,妇人阴浊疮、阴茄、翻花疮、匿疮等,皆由湿热与心火相击而生。《医宗金鉴》认为,茧唇因“积火积聚而成”。以上论述说明,六淫邪气与“积证”“痈疽”“瘤”“翻花疮”“积聚”的形成有关。而古人所谓之“积证”“痈疽”“瘤”“积聚”等,即现在临床上常见的各种肿瘤。 2.饮食不节或不洁,或嗜酒无度。脾胃为后天之本,若寒热饥饱无常,或恣食肥甘、辛辣或嗜酒无度,尤其是常食滚烫、煎炸、熏烤食物及腌制品、霉变食品(大量研究证实,此类食品有致癌作用),皆可损脾伤胃,轻者会产生腹胀、呃逆、反胃、泛酸、胃脘痛等常见脾胃病,重者会引起“噎膈”(食管癌)、“癥瘕”“肠覃”(胃癌、肠癌)等。正如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喻嘉言在《寓意草》中所提出“滚酒从喉而入,日将上脘炮灼,渐有腐熟之象,而生气不存,窄隘有加,止能咽水不能纳谷者有之,此其所以多成隔证也”的观点,《医学统旨》出提出“酒面炙博、黏滑难化之物滞于中宫,损伤肠胃,渐成瘩满吞酸,甚则为噎隔反胃”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得斯疾者,不可轻视,必须早治”的观点,其所谓“隔证”,即指今之食管癌、贲门癌而言。由此可见,饥饱无常,或恣食肥甘、辛辣或嗜酒无度,尤其是常食煎炸、熏烤食物及腌制品、霉变食品,均可致癌。 三、中医学防治肿瘤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一是总体战略:强调未病先防,预防为主,注重养生;善治未病,既病防变,既变防危。二是指导思想:扶正固本,整体把控,谨守病机,标本兼治,辨证施治。三是治疗手段及治法:1.中药煎剂的常规治法:扶正固本法、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祛湿化痰法、利水逐饮法、理气消滞法、泻下逐水法、以毒攻毒法、固涩收敛法、软坚散结法。其中,中药煎剂主要以内服为主,也可以热敷病灶,或将灌肠、冲洗等外治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2.中药外治诸法:①膏药外贴:将特制膏药外贴于肿瘤局部或对应部位,旨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散结消瘤。②围敷法:将选定的新鲜植物药捣烂,或将相应的干燥中药粉研成细末,用清水、醋、麻油、蜂蜜等调成糊剂、软膏等剂型,直接敷于癌灶部位,并定时换药,起到消肿止痛、散结消瘤的作用。③腐蚀法:选用硇砂、火硝、降丹、明矾、烧碱等,制成散剂、药条、膏剂等。直接用于暴露的病灶表面或肛管、阴道腔隙的肿瘤部位,腐蚀瘤体,达到祛腐生肌、解毒消肿之功效。④吸入法:将选定的治疗药物雾化为水气,从鼻腔、口腔吸入,或直接喷射进入以治疗鼻腔、口腔及肺部的病变,起到润喉、清咽、疗疮、抑瘤等作用。⑤其他外治法:如结扎枯瘤法、穴位贴敷法、穴位针刺法、艾灸法等,均可依据患者的病情酌情选用。 (作者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本文由艾金保、符世权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