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先进文化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河科大一附院“五个一”文化建设走笔 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谢雅敏 梁 靓
一脉相承的“红医”文化,一丝不苟的“精医”文化,一心一意的“暖医”文化,一往无前的“强医”文化,一尘不染的“廉医”文化——这是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河科大一附院)文化建设的“五个一”成果。 建院66年来,一代又一代河科大一附院人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研医理,精医术,修医德,正医风”,将“五个一”医院文化元素融入生命,集体人格形成自觉,在“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洛阳市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省直综合性医院,三级甲等医院,首批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文明单位。
一脉相承的“红医”文化
“红医”文化,筑牢信仰之基;“红医”文化,引领医院发展。从1956年成立的洛阳市涧西医院,到1959年更名为洛阳医学院附属涧西医院;从1981年更名为洛阳医专附属医院,到2002年11月正式更为现名,河科大一附院始终将“红医”的文化传承和发扬作为公立医院最亮的品牌和最亮的底色,初心不变,本色不改,在救死扶伤的路上留下了一路佳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科大一附院以“牢记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为中心,进一步将“红医”文化做实、做细、做强、做久,取得了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落户、重要科研突破、国家重点专科和区域诊疗中心崛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批、互联网医院荣获国家级荣誉、河南省首家智慧病房建设等一系列成绩,在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同时,带动豫西地区诊疗水平提升,成为我国分级诊疗制度落在实处的标杆医院之一。 我们了解到,短短3年时间,河科大一附院党总支由10个发展到了24个,基层党支部也由34个发展壮大到100个,红色基因根植在各个岗位,使信仰之光在关键时刻闪耀。该院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建设并完善党建活动阵地,持续开展“亮出形象正党风、医德建设争先锋”活动,其中3个党支部被评为河南科技大学第二批校级“样板党支部”。在3年间的多次驰援兄弟省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该院成立的临时党支部有很高的工作效率,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为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丝不苟的“精医”文化
作为豫西地区医学领域的领头雁,多年来,河科大一附院形成了特有的“精医”文化,一代又一代河科大一附院人“研医理,精医术”,临床、科研、教学等“立足洛阳,惊艳中原,走向全国”,取得了累累硕果。 我们了解到,早在1972年,河科大一附院就率先在河南开设肿瘤专科,李鼎九教授开展的肿瘤热疗技术是国家重点研究课题,该院成为当时中原地区肿瘤治疗中心。1974年,该院著名专家李达道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人工肾机器,并获得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1976年,该院郎鸿志教授在国际上率先掌握超声波治疗脑血管病的安全剂量,此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79年4月,原卫生部依托该院举办了“全国食管癌培训班”,著名的胸外科专家邵令方担任班主任,为全国培养了大批肿瘤外科专业人员。 “精医”文化成传统,再接再厉谱新篇。2021年,河科大一附院获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中国医院影响力排行榜中,该院综合排名位列全国第81名,10个学科进入全国百强行列,智慧医院影响力排名位列全国第87名。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2020年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中,该院总分位列河南省第2名,全国医院综合榜第90名,12个学科进入专科全国排名百强。该院不断提高药物临床试验创新水平,位列2021年全国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机构药物临床试验量值排行榜第74名。 雄厚实力造就“精医”文化,“精医”文化彰显为民情怀。河科大一附院肿瘤学获批国家重点专科、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拥有癌症和呼吸两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是河南省产前诊断筛查单位;拥有13个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及培育学科、5个洛阳市医学重点专科;设有6个省级校级研究所,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及科研平台4个、市重点实验室8个;拥有2个洛阳市疾病诊疗中心和3个洛阳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河南科技大学肿瘤中心、介入诊疗中心均设在该院。与此同时,该院还是河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临床实践能力考核考点,拥有6个国家级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考试基地、1个省级培训基地和13个省级护理培训基地。
一心一意的“暖医”文化
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在河科大一附院采访期间,从景华院区到开元院区,“手术刀上有温度”“人文关怀助康复”,是我们听到最多的两句话,我们收获的“暖医暖护”故事也越来越多。 自2021年5月以来,河科大一附院聚焦提升患者就医感受,创新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不断滋养医者初心、践行时代使命。以“我带您去”活动为例,该院敏锐地抓住患者就医的心理需求,并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以细微行动提升服务品质,温暖患者的心,让患者真切地感受到河科大一附院人的温度。自去年5月至今年6月,“我带您去”活动成效明显,已累计为就诊患者、住院患者和患者家属解决各类问题共4000多个,医患关系进一步和谐,出院患者满意度、护理人员服务满意度、医师诊疗过程满意度均有大幅提升。2021年,第三方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各界对该院的整体服务满意度达90%以上。 “请问,在哪儿复印病历?”“您好,病案室在外科楼一楼,我带您去。”“请问,甲状腺病区在哪儿?”“在外科楼15楼,我带您去。”“现在医院环境大变样了,幸亏有志愿者的帮助,不然在医院看病还真找不到地方!”……这是人们在河科大一附院时常听到的对话和看到的场景。一句暖心的话语,一次温馨的服务,一张微笑的脸庞,河科大一附院人用真心让医疗更具暖意,为来院患者营造了充满爱的就诊氛围,优质服务的内涵也在“我带您去”的活动中得以延伸和拓展。 智慧医院建设,让“暖医”更有力度。推动智慧医院建设,是改善进一步医疗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河科大一附院,有序推进智慧医院建设,使5G网络覆盖整个院区,使智慧医疗走进门诊、病房,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门诊,智慧医疗的一“触”式就医,让患者用一部手机就能解决许多问题,真正实现门诊患者不跑冤枉路,享受一站式服务;在智慧病房,一“键”式床前服务,真正实现住院患者不出屋,就可与医务人员进行“可视”交流。
一往无前的“强医”文化
在河科大一附院采访中,我们看到了一件由该院186名援沪医疗队队员捐赠的、有186个签名的洗手衣,这是该院医务人员一往无前的“勇士文化”的见证之一。 河科大一附院负责人说,这件洗手衣,记载着全体队员援沪期间52个日夜的坚守与奋斗,记录着每一位队员的努力与付出,它诠释着伟大的抗疫精神和职业精神,彰显着河科大一附院人的担当与作为。该院会收藏好这份记忆,传承好这种精神,并让这种精神激励一代代河科大一附院人牢记初心使命,勇担公益责任。 3年抗疫,展现天使担当;3年抗疫,“强医”一往无前。在支援新安、巩义、郑州期间,河科大一附院创造了30分钟紧急集结30名护士和1小时内紧急集结200名护士的“河科大一附院速度”。这支平均年龄28岁的队伍中,年龄最小的只有22岁,在突发事件面前,他们无所畏惧、勇于担当,14天辗转三地,核酸采样总计26.5万余人次,采样点位80多个,入户采样500余家。在守护上海的52个日夜里,援沪医疗队队员与病毒较量,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接力,圆满完成了援沪医疗工作任务,实现了“打胜仗、零感染、零死亡”的目标,为打赢上海抗疫保卫战贡献了河南力量。
一尘不染的“廉医”文化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廉洁从业行动,在新时代点亮……”这是河科大一附院《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之歌》的开篇词句。此歌曲由该院干部职工根据《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改编、填词、谱曲,在全院干部职工中广为传唱。 “廉医”文化建设,目标是风清气正,一尘不染;方法是从严从实,正向激励。河科大一附院持续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廉洁从业九项准则,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以案促改,将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旗帜鲜明地为敢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打造全院干部职工比技能、比贡献的良好氛围,持续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家住豫西某山区的陈先生给我们讲述了在河科大一附院“三送红包送不出”的亲身经历。去年春天,陈先生80多岁的父亲因重病住院。父亲手术前,陈先生准备了一个红包,被医生严词拒绝;父亲成功手术后,看到父亲日渐康复,他再次送上红包,被婉言谢绝;父亲出院后,他又通过当时添加的微信,给医生和护士发了几个红包,并饱含深情地写下了希望被收下的百字留言,但是没有一个人点收。医务人员在回复中说,“老人健康就是给我们最大的红包,也是我们共同的愿望”。24小时后,陈先生发出的红包又被退回到自己的微信账户上。满眼热泪的陈先生说:“这样的医院,医术高,医风正,俺们信得过!”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效,文化是力量的源泉!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河科大一附院将紧紧围绕“努力打造中原西部区域医疗中心,全面建设国内一流高水平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奋斗目标,以先进文化奏响新时代医院发展主旋律,为人民健康而努力,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用优异的成绩为党的二十大献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