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流产的防治方法 □何东杰 胚胎在子宫内膜上的着床过程类似于庄稼种植于土壤的过程。种子质量好、土壤肥沃、灌溉得当,庄稼就容易成活。顺应着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质量不达标的胚胎将会失去生长发育的机会,子宫内膜不够肥沃也可能导致胚胎的丢失。因此,在生活中会遇到偶发性流产,如果反复出现自然流产,就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连续发生自然流产或生化妊娠3次及3次以上,定义为复发性流产。但多数专家认为连续发生2次流产就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建议进行积极的评估。 常见病因 染色体因素 夫妻染色体异常。夫妻双方任何一个人染色体结构异常均可能造成复发性流产,如染色体易位。 胚胎染色体异常。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异常,一般与早期自然流产相关。 免疫因素 免疫因素是引起复发性流产常见的因素之一,分为自身免疫型和同种免疫型。 自身免疫型分为组织非特异性自身抗体(如抗磷脂抗体、抗核抗体等)、组织特异性自身抗体(如抗精子抗体、抗甲状腺抗体等)。 同种免疫型分为固有免疫紊乱(如巨噬细胞功能异常、补体系统异常等)、获得性免疫紊乱(如封闭抗体缺乏等)。 内分泌因素 常见的导致复发性流产的内分泌因素有以下几点: 黄体功能不全。黄体功能不全可在排卵后给予黄体支持。 多囊卵巢综合征。常伴有雄激素升高、胰岛素抵抗、肥胖。除了药物治疗外,多囊卵巢综合征伴有肥胖者还应调节生活方式,努力使体重减到正常范围。 高泌乳素血症。泌乳素升高可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各个环节,引起黄体功能不全等,增加流产风险。 甲状腺疾病。无论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还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均可能引起流产及胎儿神经发育异常。建议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者,先将甲状腺功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再受孕,必要时妊娠期继续用药并定期监测。 糖代谢异常。高血糖状态会影响胚胎质量,甚至胚胎染色体突变,引起流产。糖尿病患者建议血糖控制在理想值后3个月再考虑妊娠。 血栓前状态 血栓前状态是一种血液高凝的病理状态,容易过渡到血栓,导致供给胎儿的营养不够充足。主要分为遗传性血栓前状态和获得性血栓前状态。 遗传性。由各种先天抗凝血因子、抗凝蛋白(蛋白C、蛋白S等)缺陷、遗传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导致。 获得性。抗磷脂综合征、获得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以及各种易于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的疾病(如病程长且控制不良的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肾病)等。 解剖因素 先天性解剖异常。包括单角子宫、双角子宫、弓形子宫、纵隔子宫(可通过宫腔镜下纵隔切除治疗)、双子宫、子宫发育不良、先天性子宫颈机能不足等。 获得性解剖异常。包括子宫颈机能不全、黏膜或较大的肌壁间肌瘤、宫腔粘连、反复宫腔操作引起的内膜受损等。 防治方法 面对复发性流产,可以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八字方针。 孕前积极查病因 未病先防 有复发性流产经历的女性,再次发生流产的概率会随流产次数和年龄的递增而逐渐增加。为避免再次流产,关键在于积极找出病因,以便孕前早期干预,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未病先防”“预培其损”。 孕后积极保胎 当复发性流产患者再次怀孕后,应积极到医院就诊,切莫等到发生阴道流血、腹痛等先兆性流产再进行诊治。 纠因治疗。如果既往已发现复发性流产的可能原因,应积极进行针对性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对症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者,应及时给予孕激素黄体支持,在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黄体酮胶囊、黄体酮注射液、地屈孕酮片、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等;免疫因素者,应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在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羟氯喹、环孢素等,必要时给予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血栓前状态者,应给予抗凝改善微循环,在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片、低分子肝素等;子宫颈机能不全者,应及时进行宫颈环扎术,一般在孕12周~14周进行。 定期监测。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定期监测超声、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孕酮,了解胚胎发育情况。此外保胎用药可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或风险,需要定期监测以便及时发现纠正问题,保证孕期安全,在应用低分子肝素时需要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 发挥中医药优势,孕前调理体质。补肾健脾、益气养血、调理冲任,以达母壮子安。孕后应给予积极保胎,在辨证的基础上固冲安胎,在临床上常用的保胎方药有寿胎丸、胎元饮、泰山磐石散等;常用的中成药有滋肾育胎丸、固肾安胎丸等。保胎疗程要足,一般应超过既往流产时间2周以上,最少应超过1周以上。 孕后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保持心情舒畅。经历过反复流产,再次妊娠时难免会过度焦虑、敏感,这时应放平心态,对自己充满信心,避免外界不良情绪刺激,保持愉悦的心情,有利于胚胎的良好发育,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情绪和担忧,可以和医生进行积极沟通。 注意休息。多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减少日常活动,避免剧烈活动及劳累,禁止性生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妇科检查。 注意卫生。妊娠期的女性更易受到细菌侵袭,应保持私处干净卫生,勤换内裤。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