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骨肉瘤的诊治 □牛晓颖 文/图
多中心骨肉瘤(MOS)是指患者出现全身骨骼多处骨肉瘤病灶,且不伴有内脏转移,是骨肉瘤的一个罕见亚型,占骨肉瘤的1%~5%。根据多中心病灶出现的时间,可将多中心骨肉瘤分为同时性多中心骨肉瘤(SMOS)和异时性多中心骨肉瘤(MMOS),一般以病灶出现间隔6个月为限。同时性多中心骨肉瘤是指患者初次确诊骨肉瘤时,全身的其他骨骼出现1处以上骨肉瘤病灶;对原发性骨肉瘤有效治疗后,出现其他骨骼骨肉瘤的,称为异时性多中心骨肉瘤。
多中心骨肉瘤的概念是Silverman(西尔弗曼,音译)于1936年首次提出的。通常认为多中心骨肉瘤的诊断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骨骼系统多个部位出现骨肉瘤病灶;2.可同时或者异时出现,通常以6个月为临界值,在6个月之内出现的为同时性多中心骨肉瘤;3.多中心病灶的病理学特征相对一致,病理分级相似;4.多中心病灶出现时无肺及其他内脏转移灶证据;5.既往无全身代谢性骨病,或无接受放射治疗、无肿瘤病史等。


患者为男性,17岁。 患者右大腿肿胀9个多月,被确诊为骨肉瘤,在当地医院手术后6个月,发现其他部位也有骨肉瘤。 患者右大腿肿胀,伴右下肢活动障碍,骨肉瘤持续性发展,治疗效果不佳。当地医院医生建议患者转诊至上级医院治疗。 为了寻求进一步治疗,患者来到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患者进行穿刺活检,结果提示:(右股骨中下段)骨肉瘤。患者在该院化疗2次,化疗方案为多柔比星脂质体60毫克+异环磷酰胺13.0克+顺铂130毫克。患者对化疗耐受可。 化疗后,医生对患者在全麻下进行右股骨全长肿瘤假体置换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提示:(右股骨中下段、右股骨近端)骨肉瘤,(右股骨近端)以硬化性骨肉瘤为主。之后,患者出现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减退,右下肢肌力Ⅱ级,左下肢肌力Ⅲ级,小便功能出现障碍。医生给予患者腰椎肿瘤切除+椎管减压手术。 对这个患者,基本可确定为Ⅰ型同时性多中心骨肉瘤,恶性程度较高,预后相对较差。 患者术前进行新辅助化疗时,未规范使用甲氨蝶呤,并且因为疫情、个人因素等原因,化疗周期不规范。拟下一步规范、足量进行MAPI(甲氨蝶呤+多柔比星+顺铂+异环磷酰胺)标准方案化疗,并进一步评估化疗效果。 如果这个患者化疗效果较差,可尝试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临床药物试验等其他治疗方式,必要时进行第二代基因测序,以发现可能的突变位点,指导下一步治疗。多中心骨肉瘤由于发病率低,临床相关研究较少,而且进展较快,所以临床预后很差。目前,对于多中心骨肉瘤患者的生存率尚缺乏大数据统计,但一般认为多中心骨肉瘤治疗的原则基本与骨肉瘤相同,即大剂量化疗联合手术的综合治疗。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以及肿瘤能否被广泛切除,是多中心骨肉瘤患者重要的预后因素。如何提高多中心骨肉瘤对化疗的敏感性,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部分学者结合多中心骨肉瘤的特点,提出了α粒子治疗的假设;部分学者利用基因测序的方法进行药物敏感基因检测,使骨肉瘤患者能够真正获益于个体化治疗。近年来,分子靶向及免疫治疗也成了多中心骨肉瘤的研究及治疗的热点。 总之,多中心骨肉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疾病,整体预后较差。对于经典骨肉瘤化疗反应较差的患者,临床上可尝试其他化疗药物、入组临床药物试验、结合免疫或靶向治疗,以期延长总生存期,并进一步总结治疗经验,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肿瘤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