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包”助117万儿童健康成长 本报记者 刘 旸 郭娅妮 文/图
一份包含蛋白质、维生素和钙、铁、锌、硒等矿物质的“营养包”,能够改变什么?从2014年6月1日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以来,在53个项目县持续推进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免费提供给6个月龄~24个月龄婴幼儿服用的儿童营养包(以下简称“营养包”),已让河南的117万儿童从中受益。 截至2021年年底,监测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省内最先开展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的14个项目县,婴幼儿贫血、低体重、生长迟缓率分别为10.67%、1.53%、2.28%,与2015年相比,累积降幅分别达64.41%、84.50%、57.46%。 “这些指标的下降,反映出项目实施有效改善了项目地区的婴幼儿营养状况。”据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处处长武宏介绍,儿童营养改善项目聚焦乡村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短板,着力提升基层妇幼健康服务水平,推动健康乡村建设,已经成为省卫生健康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缩影。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记者跟随设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省级项目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一起回访了受益儿童—— 一家两代人从“营养包”中受益 5月30日,河南省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办公室负责人陈卫和南阳市淅川县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工作人员通过视频走访的形式,回访了最让他们牵挂的淅川县上集镇陈庄村的王富贵一家。 2014年4月,王富贵的小儿子王清夺出生。因为过期妊娠,王清夺出生时生命体征很不稳定,出生后立即被送往上级医院进行抢救,住院40多天、花费10多万元。王清夺出生后,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加拮据。那时,王富贵刚做过胃部切除术无法进行重体力劳动,他的妻子右眼失明,一家五口在外租房住,属于陈庄村的贫困家庭。 2015年年初,河南省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在淅川县落地,王清夺成为项目实施后的首批受益人。“记得第一次入户采访时,王清夺刚6个月大,头发稀疏、脸色发黄、身体很瘦弱。我们就鼓励王富贵夫妇给孩子吃上‘营养包’。”陈庄村乡村医生回忆道。 2015年年底,陈卫和淅川县的项目工作人员再次入户随访时发现,服用“营养包”半年后的王清夺被姐姐王丽抱在怀里,面色红润、精神十足,头发也长得很好。 “如今,王清夺已经是一名8岁的小学生了,身体各方面状况良好,个子也很高。我们在回访中发现,王清夺的姐姐王丽去年生了孩子,现在8个月大,也吃上了‘营养包’。这让我们很欣慰。”陈卫说。 “现在,我女儿吃‘营养包’2个月了。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让我弟弟、我女儿都受益。”谈及“营养包”给家庭带来的改变,王丽难掩兴奋,“从弟弟服用‘营养包’起,我就主动去村卫生所领取‘营养包’、学习科学喂养知识。小小‘营养包’不仅让孩子身体强壮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科学喂养的新理念、新方法,让我受益终生。” 现如今,王富贵一家已经摘掉了贫困家庭的帽子,生活越来越好,一家人的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把科学喂养理念普及到农村 与王富贵一家的经历类似,在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实施的8年里,河南省1000多个乡镇、2万多个村的适龄儿童家长或看护人,通过喂服“营养包”学习了营养与喂养知识,形成了科学喂养理念。 据河南省儿童营养改善项目专家组成员、卢氏县妇幼保健院副院长田淑英介绍,在项目实施的最初两年,儿童家长对“营养包”认识不够,科学喂养知识欠缺,实施效果并不理想。随后,田淑英和团队开始细化各级各部门人员职责,深入基层进行督导。 “我们深入全县19个乡(镇)300多个行政村进行随访、督导,每到一处就问孩子吃‘营养包’没,吃得怎么样?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田淑英回忆道。 自2018年起,卢氏县开始在东明镇卫生院打造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实施的样板。从统一档案资料规范化建设、统一档案管理模式,到扩大项目宣传力度、普及科学喂养知识,卢氏县很快摸索出了一套涵盖人员培训、“营养包”质量监管、监测评估、项目督导质控在内的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管理模式,并在全省推广。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省部分项目县的婴幼儿看护人营养与喂养知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有71.82%的看护人知晓婴幼儿应在6个月龄开始添加辅食,有61.61%的看护人知晓首先添加的食物为泥糊状谷类食物等。 “通过监测数据,我们还了解到,看护人喂养知识水平、婴幼儿满足最低食物多样性、最低可接受膳食的比例逐年提高。这些都说明儿童营养改善项目提高了看护人喂养知识和婴幼儿喂养水平。”陈卫介绍道。 项目带动基层儿童保健能力提升 “儿童营养改善项目不仅给孩子带来了健康,还带动了嵩县儿童保健能力的整体提升”,嵩县妇幼保健院副院长翟艳利感慨道,“项目实施后,县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从无到有,再到年接诊量6000余例,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据翟艳利介绍,自项目实施以来,每年接受国家和省级技术培训,基层人员业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2017年,依托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的开展,嵩县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正式开诊。随后,越来越多在农村开展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的、有经验的儿童保健医生充实到这一新建科室中,侯松平就是其中的一位。 “我是2019年来到儿保科的。之前,我对儿保科的认识就是下乡、入户、随访。我真正干了以后才发现,儿保医生不仅需要很强的业务能力,还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侯松平清晰记得,曾遇到的一名2个月大的孩子因为营养不良导致下肢水肿,“除了对孩子精准治疗外,我们专门为孩子家长给予科学喂养指导,定期追踪随访孩子情况,经过我们系统的指导、管理,孩子现在成长得很好很健康”。 如今,嵩县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已经拥有5名专职的儿保医生,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4名;能够规范开展“儿童心理行为预警征象筛查”“DDST(丹佛发育筛查)”等治疗;通过建立线上服务,传播儿童保健知识,普及科学喂养及育儿知识。 “嵩县基层能力提升的这些变化,是儿童营养改善项目持续强化对乡村医生、妇幼专干、儿保医生进行规范化培训的结果,也为项目的持续实施储备了人才。”陈卫说。 记者从省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处了解到,接下来,河南省将继续结合自主开发的村级课件、结合各个项目地区特点,持续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让他们能够准确评估婴幼儿生长发育进程,及早发现发育偏离儿童并进行干预纠正;降低贫困地区儿童的低体重、生长迟缓和贫血患病率,改善全省项目地区儿童营养与健康水平。 “儿童早期,是决定其一生营养与健康状况的关键时期。随着项目的持续、深入推进,这份带着关爱的免费‘营养包’将惠及更多生活在河南省偏远地区、农村基层的孩子,帮助他们摆脱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问题的困扰。”武宏这样总结儿童营养改善项目持续开展的意义。

家庭医生为儿童喂服“营养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