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淼淼:打开“小切片”里的“大世界” 本报记者 郭娅妮本报记者 郭娅妮
每周五上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哈密市肿瘤医院)病理科,都能看到孙淼淼在多人共览显微镜下带领诊断医师共同学习的身影。病理分析、病例讨论,在孙淼淼和哈密同行的密切协作下,一个个疑点、难点被攻克,一个个“小切片”中的“大世界”被打开。 2021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孙淼淼作为河南省第十批援疆医疗队轮换队员来到哈密,担任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帮助当地开展细胞学病理诊断以及分子病理诊断工作。 病理报告被称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尤其是在肿瘤疾病的诊断上。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是哈密市的肿瘤专科医院,肿瘤患者相对较多。自河南省对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展组团式医疗对口援助工作以来,该院的手术量日益增加,病理科的诊断难度也随之加大。 孙淼淼来到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后,迅速投身各项工作中。她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和常见多发的肿瘤病种,结合医院重点培养的四大中心学科,制定了下一步开展的免疫组化、分子靶向治疗及相关的检测指标;规范了病理报告模板,统一使用国际通用的TBS(目前宫颈细胞学诊断常用的诊断标准)制定了妇科、甲状腺细胞学报告格式,优化了病理技术流程和制片方式,采用先进的液基细胞学制片方式,提高了玻片质量;协调对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各亚专业的专家进行“云会诊”,加强院际合作,提升了疑难病理会诊能力;根据临床检测需要,帮助该院与河南省肿瘤医院分子签订病理科分子检测合作协议,满足了临床靶向治疗的需求。 在日常工作中,孙淼淼提倡加强病理科与临床科室“点对点联系”“面对面沟通”。她提出病理科要服务好临床科室,要求本科室人员尽可能缩短检测流程和时间,加快诊断报告的发放,让患者早确诊、早治疗。 孙淼淼与头颈/甲状腺科援疆专家黑虎商量后决定,对甲状腺癌患者做细针穿刺的同时进行BRAF基因检测,根据BRAF基因是否突变,来辅助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 孙淼淼坚持做好“师带徒”“传帮带”工作。孙淼淼每周五上午在科内组织诊断医生开展专业理论学习,同时进行示教,充分利用科室的已有资源,在多人共览显微镜下带领诊断医师共同学习。同时,她还积极筹备学术会议,协调后方的亚专业病理专家到哈密讲学等。 “一辈子能来援疆一次,我认为我是幸运的,唯有奉献在此、成长在此,才能不负党和人民所托。”孙淼淼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