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真诚是治愈心灵的“通关秘籍” 本报记者 王 婷 通讯员 席 娜
严谨随和、慢声细语,说话间带着笑意,这是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以下简称郑州市八院)心理专家刘秉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对于一个工作14年的精神科医生来说,日复一日,问诊、治疗,或许早已习以为常。可是,由于面对的是特殊患者,这位“心灵守护者”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谈及工作中的辛苦,刘秉委婉地说:“这没有什么,都是日常工作。” 用真情“唤醒”木僵患者 因问诊细致、诊断精准,很多患者慕名前来找刘秉看病。她所在的中西医结合病区,采用西药治病、中药调理,配合电针、耳穴压贴疗法等手段,以减少西药的副作用,达到“增效减负”的效果。 50多岁的张女士患重度抑郁症,逐步发展为亚木僵状态,在外院治疗效果不理想,两个月前来郑州市八院就诊。详细了解病史后,刘秉安排张女士做了头部、胸部CT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让一个不吃、不喝、不动、不说话的患者配合治疗,无异于拔树撼山。刘秉深知,这事儿绝不能强求,唯有付出百分之百的真诚、持之以恒的鼓励,才能打破僵局,找到突破口。 每天,刘秉耐心、反复地与刘女士沟通。一开始,张女士嘴巴紧闭,始终不愿意吃任何东西,好不容易喂进去一口饭,立即就吐出来。刘秉多次耐心地为张女士做思想工作,通过拉家常的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刘秉注意到,这类患者虽然不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多少还是能听进一些别人的话,能感受到别人的善意和关心。 过了三四天,张女士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眼神不那么呆滞了,也能吃一些饭了。一周后,她能被家人扶着走几步路,能够简单说几句话了。两周后,当她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对刘秉说的第一句话却是:“大夫,我觉得自己的病治不好,我对自己很绝望,我不想活了……” 虽然情绪低落,但是对张女士来说,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药物加心理治疗,配合疏肝理气、促进消化的中药治疗,张女士的病情有了好转。有一天查房时,张女士说感觉自己的心情好起来了,还轻轻地拥抱了刘秉。这个拥抱,有点儿突然,还有点儿让人惊喜,刘秉明确感觉到:治疗成功啦! 特殊时期的“疗心处方” 从沟通中得知,刘秉还是一名抗疫“老战士”,3年来,从2020年支援武汉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到2021年8月承担郑州市八院过渡病房工作,再到今年5月对河南省内发生疫情的地市开展线上心理援助,刘秉的工作量比此前明显翻了几倍,也收获了不少技能和经验。5月4日,郑州市出现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医院再次实行封闭式管理,面对患者和家属的各种情绪,她又该如何处理呢? 20多天来,住院患者和家属没出过病区,家属不能来探视,该出院的患者无法按时出院,缺少生活用品却无法自己购买,各种“不自由”让很多人出现了烦躁、不满情绪。另外,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大家心理上处于应激状态。“什么时候能回家?会影响治疗吗?新入院的患者会有感染病毒的可能性吗?”这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每天,刘秉与同事除了正常的诊疗工作,还要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主动与患者聊天,带他们进行娱乐活动,交接班时详细交接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及心理健康状况,合理调整用药,并进行心理疏导。对于患者和家属的需求,他们想尽办法满足,不能满足的,做好解释工作。 5月19日,一名住院患者的女儿给刘秉打电话说:“今天是我父亲的生日,我已经多日没来探望,很想来看一看。”刘秉耐心地给患者的女儿解释了医院目前的防控政策,表示家属不能进病区探视,但是可以用微信视频聊天。当天,刘秉带着家属买的生日蛋糕及各种食品,打开微信视频,在办公室里拆开蛋糕,插上生日蜡烛,和同事们一起给患者唱生日歌,并送上祝福。 悲伤着你的悲伤,快乐着你的快乐——这便是精神科医生刘秉对患者的特殊情感,在一次次共情中,只想踏踏实实治病救人,这就是刘秉最大的心愿。 医生简介 刘秉,主治医师,心理治疗师,擅长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