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猴痘会成为下一个天花吗? |
|
猴痘会成为下一个天花吗? 本报记者 冯金灿 杨 须 近期,世界多国报告猴痘病例。特别是随着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在内的多个欧洲国家研究团队发布新一轮猴痘病毒基因测序报告,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猴痘已经在欧洲发生了大规模的社区传播。 那么,猴痘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症状?和天花是什么关系?是如何在世界多国暴发的?公众应该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就这一系列问题,记者采访了河南省疾控中心的相关专家。 猴痘会在国内大范围暴发吗?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猴痘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由动物传染给人,且目前已发生人际传播。人感染猴痘病毒的初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等,之后可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但也有感染者病情严重甚至死亡,因此要及时就医治疗。 疾控专家指出,现有证据表明,猴痘的传播方式主要为密切传播,包括密切接触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皮肤损伤部位或被污染物品等,此外,猴痘病毒还可经由母婴传播和性传播。通常需要较长时间面对面接触才能发生呼吸道飞沫传播。 目前,猴痘在欧州、北美和澳大利亚相继出现病例,包括比利时、法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据河南省疾控中心专家介绍,这次猴痘疫情暴发的特点是大多数病例发生在年轻男性同性恋身上,目前没有死亡病例。截至目前,我国未报告发现猴痘病例,也没有报告在动物宿主上发现猴痘病毒。由于我国严禁入境携带除猫狗外的所有动物,因此通过动物传入的可能性不大,但仍要加强动物检验检疫及入境人员监测。 我国在1982年才停止全民接种牛痘,所以中国40岁以上的人群(接近50%的中国人群)已经接种过牛痘/天花病毒疫苗(85%保护率),再考虑到猴痘病毒初始传播指数(R0)小于1,即使有新病例,也很难造成大规模疫情。 猴痘和天花是什么关系? 疾控专家说,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是近亲,两者都是正痘病毒,在抗原性、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等方面十分相似。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也与天花存在相似点。比如,感染者初期为全身性红斑或皮疹,随后发展为躯干部、脸部、手掌和脚掌的丘疹,丘疹再发展成为囊疤,形成脓疤 并结痂,通常皮疹出现10天后结痂脱落。 那么,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是不是对猴痘免疫呢?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天花病毒疫苗对猴痘病毒的有效率达到85%。 对大多数人来说,猴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持续2周到4周,并完全康复,但是不可否认,这种疾病可能致命。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猴痘病毒主要有两个分支:西非分支和刚果盆地分支。西非分支的致死率较低,大约1%的感染会导致死亡;刚果盆地分支则可以导致10%的死亡率。这次在欧洲确诊的病例是由该病毒的西非分支引起的,其危险性通常低于刚果盆地分支。 万一被感染有哪些症状?公众应该如何预防? 猴痘的潜伏期(从接触到发病的时间)为5天至21天。感染者最初会患上轻微的流感样疾病——头痛、发热、发疹和淋巴结肿大,但几天后会出现皮疹,通常从面部开始,然后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目前,治疗猴痘尚无特效药,主要为抗常规病毒药物治疗结合对症支持治疗,患者需要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此外,要加强护理,保持眼、鼻、口腔及皮肤清洁,可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性感染。 不少人担忧猴痘病毒进一步传播,会成为下一个天花。对此,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重要人兽共患病毒病跨种感染与传播机制”首席科学家谭文杰介绍:天花病毒疫苗可以保护人群免受猴痘的侵害。我国长期进行天花病毒疫苗的应急储备,可随时提供上百万支天花病毒疫苗应急接种。 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首席专家任红也强调,虽然猴痘没有在我国出现过,也未纳入我国常规传染病监测报告中,但猴痘出现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很小,不会成为下一个天花。 疾控专家提醒,公众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预防猴痘病毒感染: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包括在猴痘发生地区生病或被发现死亡的动物);避免接触与生病动物接触过的任何材料;与受感染的动物或人类接触后保持良好的手部卫生;照顾患者时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