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栋梁
案例一 常某,男,48岁。 初诊:患者以颈肩部疼痛伴双手麻木半个月余为主要症状入院治疗。患者于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肩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伴有双手麻木不适,休息后稍缓解,未进行系统检查及治疗。查体: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肩部肌肉僵硬,颈椎3~6棘突及椎旁、菱形肌外上方压痛,颈椎功能活动:前屈(25度)、后伸(15度),侧弯:左(20度)、右(20度),左旋(30度)、右旋(30度),屈颈试验(+),点头试验(+),旋颈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左(±)、右(±),神经根牵拉试验左(±)、右(±),霍夫曼征:左(-)、右(-),双上肢肌力可,伴乏力,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暗,苔薄黄,脉沉细,颈椎核磁共振成像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4~6椎间盘突出。 诊断:颈椎病。 证属:气虚血瘀。 治则: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治法:给予口服补阳还五汤加减,活血止痛之脊得舒丸,营养神经之维生素B1片,甲钴胺片,同时配合手法、牵引、中药熏蒸、超短波等治疗方法。 处方:黄芪(生)40克,当归尾20克,赤芍15克,地龙10克、川芎2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天麻1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葛根40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每天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患者主要症状为肩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伴有双手麻木不适,神志清,精神可,舌质暗,苔薄黄,脉沉细,可辨证为气虚血瘀证,治疗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法。 手法治疗:理筋手法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方法,能使部分患者较快缓解症状。先在颈项部用点压、拿捏、弹拨、滚法、按摩等舒筋活血、通络止痛的手法,放松紧张痉挛的肌肉。 牵引治疗:通常用枕颌布带牵引法。患者可取坐位或仰卧位牵引,牵引姿势以头部略向前倾为宜,牵引重量可逐渐增大到6公斤~8公斤,隔天或每天1次,每次30分钟。枕颌布带牵引法可以缓解肌肉痉挛,扩大椎间隙,流畅气血,减轻压迫刺激。 治疗1周后,患者颈肩部肌肉僵硬明显减轻,双手麻木症状减轻,按原治疗方法继续巩固治疗,嘱咐患者进行适当功能锻炼,加强颈部肌力量。 按语:患者被诊断为颈椎病,属于神经根型颈椎病,亦称为痹痛型颈椎病,其发病率较高、临床较为多见。该病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发生障碍及反射变化。神经根症状的产生是由颈部韧带肥厚钙化、颈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等病变,使椎间孔变窄、脊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逐渐出现各种症状。 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病,是由颈椎椎体退变,椎间盘退变、突出,小关节增生,韧带病变等多种因素导致神经、血管、脊髓等受影响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颈椎病主要临床表现有颈肩背部酸困疼痛,上肢酸困麻木或感觉异常,头晕,头痛,恶心不适,胸闷,心慌,汗出等,甚至伴有四肢无力,行走似踩棉花感,甚至出现瘫痪等。据相关调查,由于现代化的工作性质及生活习惯,长期伏案工作及低头人群越来越多,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趋于年轻化。 案例二 刘某,女,51岁。 初诊:患者因颈肩背部疼痛20天入院治疗。患者于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肩背部疼痛,以左侧肩胛骨内侧为重,无明显上肢麻木。查体: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肩部肌肉僵硬,颈椎5~6棘突、颈椎6~7棘突及椎旁压痛,左侧肩胛骨内侧压痛明显,颈椎功能活动:前屈(50度),后伸(25度),侧弯:左(35度)、右(40度),左旋(60度),右旋(60度),屈颈试验(-),点头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神经根牵拉试验左(-)、右(-),霍夫曼征:左(-)、右(-),颈椎核磁共振成像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3~5椎间盘轻度突出,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少苔,脉沉细。 诊断:颈椎病。 证属:肝肾亏虚。 治则:补肝肾,壮筋骨。 治法:给予独活寄生汤加减,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通经活血之藤黄健骨胶囊,消肿止痛之金骨莲胶囊,外敷栀黄止痛散,同时配合手法、牵引、中药熏蒸、超短波等治疗方法。 处方:独活9克,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6克。每天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治疗1周后,患者颈肩部肌肉僵硬明显减轻,疼痛减轻,按原治疗方法继续巩固治疗,嘱咐患者进行适当功能锻炼,加强颈部肌力量。 按语:治疗颈椎病以手法、理疗为主,配合药物、牵引、练功活动等疗法。练功活动做颈项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及前伸后缩等锻炼。此外,还可以做体操、打太极拳、练健美操等进行锻炼。患者舌质红,少苔,脉沉细,经过四诊合参,辨证为肝肾亏虚,给予独活寄生汤补益肝肾,局部外敷栀黄止痛散以消肿止痛,再配合手法、牵引、中药熏蒸等,利于缓解疼痛。 颈椎病多因慢性肌肉劳损或急性外伤引起。由于颈项部日常活动频繁,活动度较大,易受外伤,因而人到中年后颈部常容易发生劳损。如从事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的会计、编辑、缝纫、刺绣等职业者,或长期使用电脑者,或颈部受过外伤者,或由于年龄较高而肝肾不足,筋骨懈惰,引起椎间盘萎缩变性,弹力减小,向四周膨出,椎间隙变窄,继而出现椎体前后缘与钩椎关节增生,小关节关系改变,椎体半脱位,椎间孔变窄,黄韧带肥厚、变性及项韧带钙化等一系列改变。椎体增生的骨赘可引起周围膨出的椎间盘、后纵韧带、关节囊的反应充血、肿胀、纤维化、钙化等,共同形成混合性突出物。当此类劳损性改变影响到颈部神经根、颈部脊髓或颈部主要血管时,即可发生一系列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颈椎病常见的基本类型有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若同时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者为混合型。 案例三 刘某,女,47岁。 初诊:患者以颈枕部疼痛,活动受限,头晕2周,加重头晕呕吐半天入院治疗。患者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枕骨部疼痛不适,颈椎活动受限,头晕,休息后症状稍有缓解,未正规治疗。近日因突然出现颈枕部疼痛,活动受限加重,伴头晕恶心欲呕吐,视物旋转,彻夜术眠,未见症状缓解。查体:颈项部肌肉僵硬,左侧明显,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椎2~4棘突及椎旁压痛阳性,左侧明显,颈椎功能活动:前屈(15度),后伸(10度),侧屈:左(5度),右(5度),旋转:左(10度),右(10度),屈颈试验(+),点头试验(+),旋颈试验(+),神经根牵拉试验左(±)右(-):霍夫曼征:左(±)、右(±),双上肢肌力:左(Ⅴ级)、右(Ⅴ级),颈椎核磁共振成像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4~6椎间盘突出,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暗红,苔黄稍腻,脉弦滑。 诊断:颈椎病。 证属:痰湿阻络。 治则:化痰理气通络。 治法:给予导痰汤加减,静脉注射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定眩止晕,口服祛湿通络止痛之痹祺胶囊,改善脑部供血之盐酸氟桂利嗪胶囊,配合普通针刺(选风池穴、风府穴、合合穴、内关穴等,以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改善头晕),牵引(每天2次,每次30分钟,缓解疼痛及改善关节功能),以尽快缓解病情,同时配合手法、牵引、中药熏蒸、超短波等治疗方法。 处方:半夏10克,橘红10克,茯苓15克,枳实10克(麸炒),天南星10克,甘草6克,竹茹10克,陈皮20克,石菖蒲15克,桂枝10克,苍术10克,白芷10克。水煎服,早、晚各1次。 按语:患者47岁,中年女性,颈枕部疼痛,活动受限,头晕2周,加重头晕呕吐半天,舌质暗红,苔黄稍腻,脉弦滑,辨证为痰湿阻络型,给予燥湿豁痰,行气开郁之导痰汤加减。 颈椎病发病人群越来越多,发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玩手机等更应该注意,不应该保持颈部同一个动作太久,应注意经常做颈项部的功能活动,避免颈部肌肉长期慢性劳损,合理使用枕头,选择合适的高度与硬度,保持良好睡眠体位。颈椎病的急性发作期应注意休息,以静为主,以动为辅,也可用颈围或颈托固定1周~2周;慢性期以活动锻炼为主。颈椎病病程较长,非手术治疗症状易反复,患者往往有悲观心理和急躁情绪,医者应该用科学的办法向患者进行知识普及,帮助其早日康复。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