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辨证治疗疾病三则
诊治伤寒证验案
单方验方
内外兼治颈椎病
被忽视的慢性肾脏病
1
11 1 2022年4月12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中医辨证治疗疾病三则
 


□吕承全

案例一

   杨某,女,30岁。
    初诊:患者颈部、四肢、下腹部肌肉阵发性抽搐10个月。
    现病史:患者10个月前在医院值夜班时,发生不明原因的肢体阵发性抽搐,发病时神志清,立即进行血生化检查,发现血钙指数明显低于正常值,给予静脉补充钙剂后,抽搐缓解。但以后口服钙剂无效,须经常静脉补充钙剂才能暂时缓解症状,久治未愈。患者曾至多家医院检查神经系统、肝、肾、甲状腺、骨盆、掌骨等,均未发现异常,多次检查电解质:血钙为0.85~0.88毫摩尔/升,血磷为0.93~1.23毫摩尔/升;24小时尿钙定量为170毫克。因低血钙原因不明,未能确诊。科室医师请笔者进行会诊,查其脉沉细无力,舌质淡红,有齿痕,苔薄白。患者呈慢性病病容,发育正常,精神疲惫,四肢欠温,抽搐发作时神志清。细询患者病史,其发病前做过人工流产,曾因进食甜瓜引起腹泻20余天,自服诺氟沙星后腹泻停止,但此后晚上即排大便,便溏软不成形至今。
    辨证:脾肾两虚,土虚木贼,肝阴不足,筋脉失养,引动肝风所致。
    诊断:慢脾风证(慢性结肠炎继发低血钙抽搐)。
    治则:温补脾阳,佐镇肝熄风法。
    处方:制附子、炒白术、吴茱萸、补骨脂、五味子、黄芪、乌梅、罂粟壳各10克,茯苓、炒山药、薏苡仁、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肉桂3克(冲服)。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9剂后,患者抽搐缓解,在原方基础上加党参15克,继续服用。
    三诊:患者连续服药24剂后,四肢转温,大便成形。后改口服附子理中丸,巩固疗效1个月余,体健如常。
    按语:该患者患慢性结肠炎,因吸收障碍而诱发低血钙性抽搐。该患者所患的慢性腹泻因症状不突出,仅有大便稀溏等,自以为常,而仅以其并发症抽搐为主诉,易惑于医。张景岳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笔者以其夜间大便,大便溏,四肢欠温,脉沉细无力,舌质淡红,有齿痕,苔薄白为依据,辨证为脾肾两虚,土虚木贼。治用附子理中汤和四神汤加减,温补脾阳,佐镇肝熄风,以治其本。脾胃健旺,消化吸收正常,则低血钙性抽搐焉能不愈。

案例二

   王某,男,40岁。
    初诊:患者胸中窒闷,呼吸困难3个月余。
    现病史:患者3个月前因与人发生口角,自感气愤难平,引起头晕头痛,心烦失眠,胁肋胀痛,胸中窒闷,呼吸困难。曾服用三溴片、谷维素片等两个月余,不见效,近20天病情加重。症见患者面容憔悴,表情痛苦,频频弯腰收腹、抬肩仰首,再低头一套动作配合,始能呼吸,其手足不自主抖动,腹胀,便溏。诊其脉沉细弦数,舌质淡胖、苔白。
    辨证:恼怒愤郁,肝失调达,则气瘀滞于胸中,横逆于两胁,贯于隔膜,闭阻气机,致脾阳不升,腹胀便溏,肺气不降,膈肌麻痹,而致呼吸困难。
    诊断:气郁证(神经官能症)。
    治则:镇肝降逆。
    处方:参赭培气汤加减。代赭石、生地黄、党参、白芍、枳壳、厚朴、钩藤各12克,郁金、陈皮、半夏、乌药、吴茱萸、干姜、甘草各9克。水煎服。
    二诊:上方服至9剂后,胸部较前舒畅,头晕心烦减轻。效不更法,守上方继续服用9剂。
    三诊:患者头晕头痛消失,呼吸自如,大便成形,偶因劳累后呼吸不畅,手足抖动,心烦不寐,脉沉细弦,舌质淡胖、苔白。守上方去除党参、枳壳、厚朴、乌药,加炒枣仁、茯苓、丹参各30克,当归、制白附子各10克。共15剂。患者服药后痊愈。
    按语:该患者所患膈肌麻痹是神经官能症的症状之一,类属中医学的气郁证。其病机由恼怒愤郁,肝失条达,则气滞郁于胸中,横逆于两胁,贯于隔膜,闭阻气机,致脾阳不升,肺气不降,致使呼吸困难,腹胀便溏。笔者仿张锡纯之镇肝降逆法,药用参赭培气汤为主方,治疗气郁证。方中代赭石镇逆平肝,清降肝火,为君药;臣用郁金开郁散结;钩藤、白芍平其肝阳;佐用陈皮、半夏、枳壳、厚朴、乌药行气降逆;党参、干姜、吴茱萸温中降逆;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加用炒枣仁、茯苓、丹参、当归养血安神;制白附子祛风痰,止头痛。诸药配伍,使肝气条达,脾肺之气升降有序,则呼吸自如。

案例三

   王某,男,2岁。
    初诊:患儿腹痛、呕吐、高热2天,失明、惊厥2小时。
    现病史:患儿因食豆粉面条,引起腹痛,恶心呕吐不止,遂到郑州市某医院治疗。入院后患儿出现高热、抽搐不止,该院医师应用苯巴比妥后,给予输液治疗,但患儿出现失明、耳聋、牙关紧闭、全身僵直,病情危重,紧急邀请笔者会诊。患儿体征如前述,两眼瞳孔对光反应迟钝,腹部胀满,脉细疾数。
    辨证:宿食停滞,化热生风所致。
    诊断:食厥(食物中毒性脑病)。
    治则:通腑导滞,清热祛风。
    处方:大黄8克,芒硝、枳实、厚朴、甘草各6克,黄连3克,白芍10克。共1剂。水煎取汁,鼻饲。
    二诊:患儿解下臭秽大便2次,体温下降至正常,但神志仍不清,失明、耳聋、牙关紧闭、全身僵直等症状无改善。在前方基础上加川芎6克,全蝎3克,蜈蚣1条等祛风解痉之品。共2剂。水煎取汁,鼻饲。
    三诊:患儿服上方2剂后,四肢已能活动,能饮食,但两目失明、耳聋无改善。测体温时,患儿误将体温表咬破,水银流入腹内,紧急进行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消化道内有散在分布强光点。会诊后,笔者急用杉木炭60克,加水调为糊状,频频灌服,吸附毒素排泄之。
    四诊:患儿夜间解大便2次,复查X线片,结果显示消化道内散在分布的强光点消失。患儿两目失明、耳聋无改善,舌苔黄,脉细数。证属胃热未清。治疗继续用清热消导、活血祛风法。
    处方:大黄、当归各5克,白芍10克,僵蚕、甘草各6克,川芎、钩藤、全蝎、红花、赤芍各3克,蜈蚣1条。水煎服。
    五诊:患儿守上方服用12剂后,神志清,视力和听力完全恢复,痊愈。
    按语: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记载:“贪多务饱,饫塞难消,徒积暗伤,以召疾患。”该患儿所患食物中毒性脑病系因饮食不节,宿食停滞,化热生风所致。治疗要通腑导滞,清热祛风,邪去则正安。但前医用镇静剂对症治疗,致使邪留为患,热毒炽盛,上扰神明,而成食厥,焉有病情不恶化之理。笔者果断拟用大承气汤加减,以通腑导滞、清热祛风法,祛邪安正。里热清,则风自熄,神无所扰,则神识自清。患儿因误服水银,笔者根据中医外科治疗水银中毒时用杉木炭吸附排毒之法调治,而获痊愈。
 (作者为全国名老中医)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