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治病更需要耐心与仁心 □卢甲丹
幼年时期,我有一段酸楚的灰色记忆。由于早产小脑发育不完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的四肢活动不协调,语言表达不清晰。但是,作为一个先天资质严重缺失的人,我凭着与命运之神顽强抗争这股劲儿,问道岐伯,苦读本草,一路拼搏,永不言弃,一直奋斗在平凡的乡村医生岗位上,守护着父老乡亲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2020年,我被卫辉市卫生健康委评为优秀乡村医生,走在颁奖的红地毯上,激动的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泪水中,有幸福,有欣慰,更有自豪和骄傲! 时光倒流到2000年,我走出卫辉市卫生学校的大门后,向卫辉市中医马少忠拜师,踏上了中医之路。也就是在那一年,我扎根乡土,成为卫辉市庞寨乡庞寨村的一名乡村医生,将所学知识与技术运用到诊疗工作中,为患病的村民“望、闻、问、切”,遣方用药。 在用医术服务广大村民的过程中,我能够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可一旦遇到疑难疾病,就感到有一种无形的“瓶颈”束缚着,深感知识匮乏。于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到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等上级医院进修,并适时结合临床实践,练就了一套独特的诊疗技巧。 我运用中医理论与技术,进行内服、外熏治疗面瘫、产后缺乳;用中医贴敷方法治疗小儿发热、扁桃体发炎等疾病,疗效显著。其中,在治疗面瘫时,我在牵正散的基础上加减,通过辨证施治,外用中药熏蒸患者的患侧脸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名村民得了面瘫,先后在不同的地方治疗了一个多月,收效甚微。一天,他来到村卫生室就诊。我通过问诊、切脉,得知患者在年轻时有产后大出血的病史,进行辨证施治,诊断其为气血两虚,让患者持续服用20多剂中药后,病情有了明显好转。对此,患者感激地说:“卢大夫,你是俺的救命人啊!” 新乡市区有一名产妇,生过小孩十几天乳汁少,不够孩子吃,慕名前来治疗。当时,天气寒冷,大雪纷飞,孩子饿得哭闹不止。我没有让患者下车,直接走进车内,迅速进行查看、问诊,开了药方,让患者回家取药,患者家属执意付诊疗费,我说:“你们回家取药,先让产妇喝药吧!有效果了再说。”一周后,患者打来电话说:“医生,你开的药效果好!我还没吃完药,病情就有了好转!”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防控疫情期间,我白天坚守在村头卡点,给过往人员测量体温、登记旅居史等,晚上为返乡人员宣传防护措施;为准备外出务工的村民、返校的学生填写健康卡等,一直忙碌了两个多月,防控疫情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可是,国外疫情又严重了,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每个乡镇又成立了一个回国人员隔离点,要求一个隔离点配备一名医生,我主动请缨,到隔离点一待就是20多天! 小儿发热、感冒、扁桃体发炎在基层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让孩子吃药、打针的过程繁杂,大人十分着急。对此,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一个个不眠之夜,我通过总结、梳理、辨证、分类等,对这些疾病采用中药贴敷穴位疗法,发现效果好,可消除小儿吃药难、打针疼痛难忍的痛苦。 2021年,卫辉市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庞寨村小学成了受灾村民的安置点。在这些被安置的受灾群众中,以老人、小孩和妇女居多。我得知情况后,二话不说,带上血压计、听诊器和一些急需药品为灾民侧体温、量血压,免费发放治疗高血压病、心脏病的药品。在漆黑的夜里,我不敢停下巡诊的脚步,坚持为村民诊治疾病。我在内心深处经常默念:“我要用医德医术,为更多的村民消除病痛!” (作者供职于卫辉市庞寨乡庞寨村卫生室;本文由通讯员陈卫华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