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一种医用管腔器械内部照明装置 |
|
一种医用管腔器械内部照明装置 □栗 英 文/图 设计构造 该医用管腔内部照明装置主体结构是一个圆柱形灯体,灯体上有光源,靠近光源的一端有转动轴,转动轴上有两个转盘,每个转盘上都有直径不同的孔洞。竖向放置的圆柱形灯体,灯体的上端设有光源,灯体的左侧有竖向放置的转动轴,转动轴上套有置于灯体上方的第一转盘,第一转盘的上端面上圆周均分布着多个直径不同的第一通孔,每个第一通孔上均设有多个圆周均匀分布的弧形板,弧形板可弹性形变且不能相互接触,弧形板的上端厚度大于下端厚度,每个第一通孔上所固定的多个弧形板所构成的空心圆锥形结构的内圆面直径与其对应的第一通孔的直径相同,每个第一通孔上固定的多个弧形板的外侧套有一个与其直径相对应的螺母,多个弧形板的外侧设有与螺母相配合的锥螺纹,多个弧形板所构成的空心圆锥形结构内设有一个贯穿第一通孔的光纤。转动轴的下端套有第二转盘,第二转盘的上端面上圆周均匀分布多个第二通孔,相邻的第二通孔的旋转角度与相邻的第一通孔的旋转角度相同,灯体上设有可上下移动的销轴,销轴可插入第二通孔内;灯体的左侧设有支撑板,转动轴贯穿支撑板并可在支撑板上转动,转动轴上套着两个阻挡盘,其中一个阻挡盘置于支撑板的上方,另一个阻挡盘置于支撑板的下方。灯体的左侧设有凹槽,凹槽内设有水平放置的支撑杆;销轴贯穿支撑杆,销轴的下端设有挡块,销轴上套有拉簧;拉簧的一端与挡块相连,另一端与支撑杆相连。灯体的右侧壁上设有电源开关。 使用方法 1.根据需要检测的医用管腔器械的直径和长短,选择不同直径和不同长度的光纤;2.打开电源开关,使光纤上通光源;3.将选择好的光纤的一端从医用管腔器械插入,一边插入光纤一边用肉眼目测内壁是否附着污物、水渍,一直输送光纤接近医用管腔器械的出口,并可旋转灯体使光纤旋转,观察医用管腔器械不同位置的清洗质量。 科技含量及创新亮点 该设计打破传统的管腔器械清洗质量的检测方法——目测及高压气枪盲吹,运用光纤原理,有效地解决了现有医用管腔器械内部检测时照明不足的问题,将管腔内部变为可视,从而直接检测不同直径和长度的医用管腔器械。 应用价值及意义 管腔类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一直是医院的难点。相关统计结果显示,自2010年以来,我院消毒器械中,管腔类手术器械所占比例逐年增高,至2017年高达30%左右,特别是吸引器头类器械管腔细长、侧孔等构造特殊,使用后管腔内容易沾染大量有机物,不易清洗干净,若清洗监控不到位,残留在器械内壁的污物会妨碍灭菌介质的穿透,影响灭菌效果,造成灭菌失败,再次使用,有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结合文献报道及实际工作情况,得出消毒白通条法和高压气枪盲吹法,均可间接检测管腔器械清洗质量。但消毒白通条法操作步骤繁琐,费时费力,增加成本,且依从性低;高压气枪盲吹法容易对工作环境及人员形成噪声及气溶胶污染,造成职业危害。这两种方法对于管腔器械的检查均有局限性,不能完全保证此类器械的清洗质量,进而影响灭菌质量。 该设计根据器械长短、口径有对应的光纤型号,且自带光源,增加了管腔内部的可视性,视野无死角,可轻松通过目测直接观察管腔内的清洗质量,针对性较强,操作简单,体积小巧,易于变换使用地点,可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及依从性,保证管腔器械的灭菌质量,且成本极低。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灯体;2.转动轴;3.第一转盘;4.第一通孔;5.弧形板;6.螺母;7.光纤;8.第二转盘;9.第二通孔;10.销轴;11.支撑板;12.阻挡板;13.凹槽;14.支撑杆;15.挡块;16.拉簧;17.电源开关。
 医用管腔内部照明装置剖面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