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八版:天使之声
 上一版  
结节性脂膜炎术后延迟愈合患者的护理策略
阿司匹林的用药注意事项
一种医用管腔器械内部照明装置
1
11 1 2022年3月17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结节性脂膜炎术后延迟愈合患者的护理策略
 

结节性脂膜炎术后延迟愈合患者的护理策略
□杨景会

   结节性脂膜炎又称复发性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或韦伯病(WCD),是一种原发于脂肪层的急性或亚急性炎症。结节性脂膜炎患者多因发现皮下结节或肿物就诊,根据病变是否累及内脏可分为皮肤型(病变局限于皮肤、关节)和全身型(或系统型,除皮肤关节病变外尚有全身不适和多器官损害)。脂膜炎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易误诊,容易复发。诊断主要依据病理检查结果,易合并肿瘤,当发现皮下结节时应及时完善病理检查,以免漏诊、误诊。结节直径0.5厘米~5厘米,数个至数十个不等。患者局部皮肤呈淡红、暗红或紫褐色,质硬,与局部皮肤粘连,多有压痛。结节消退后多有色素沉着,部分患处有萎缩性凹陷,结节破溃,有黄色液体流出。该病好发于女性,约占75%,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30岁~60岁多见。

病例介绍

   患者,女,30岁,发现右侧小腿前部内侧有花生米大小的硬结,局部皮肤呈暗褐色,有压痛,活动度稍差,入院被诊断为脂膜炎,遵医嘱手术切除。因切口感染、延迟愈合在外科门诊伤口治疗中心接受进一步治疗。
    全身评估
    患者身高161厘米,体重56千克,身体质量指数(BMI)为21.6,营养状况良好。患者平素无不良生活习惯和嗜好,无过敏史,生命体征:体温36.6摄氏度,脉搏72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12/7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超声检查结果:右侧小腿内侧皮下高回声(考虑脂膜炎);组织病理报告单:脂膜炎;肿瘤七项检查报告单:结果无异常;血分析血糖检验报告单:结果无异常;心电图检查报告单:正常。
    局部评估
    伤口部位:右小腿前部内侧;伤口大小:1.0厘米×1.9厘米×2.2厘米;伤口渗液:中等量;伤口气味:无异味;基底情况:100%红色;伤口边缘:内卷;周围皮肤:色素沉着;皮肤温度:正常;疼痛评分:1分。

护理过程

   护理问题
    患者伤口愈合不良,皮肤完整性受损;抬高患肢和限制活动量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同时换药时产生的疼痛,使患者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护理目标
    正确评估伤口情况,在伤口不同时期合理应用敷料促进伤口愈合;在换药的过程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告知患者伤口愈合的相关知识,及时排解患者的不良情绪,避免因心理状况影响伤口愈合;定期测量伤口的大小和深度,对比前后的变化,增强患者的信心,使伤口尽快愈合。
    护理措施
    伤口处理过程
    感染期伤口的处理:用蘸了生理盐水的棉球擦洗患者的伤口及外周皮肤,用刀片及镊子进行保守性锐器清创,清除伤口边缘及基底失活的坏死组织,清创后伤口大小深度无变化;剪裁适当长度和大小的亲水性纤维含银敷料填塞伤口,以控制感染和吸收伤口渗液,覆盖纱布,采用自粘型敷料外敷并做好固定,并根据伤口渗液情况及时换药。
    肉芽生长期伤口的处理:当伤口感染得到控制,肉芽组织开始生长时,内层用无黏性泡沫敷料覆盖伤口、外层用透明防水敷料覆盖固定,可使伤口密闭,保持伤口处于低氧状态和恒定的温度、湿度,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加快伤口愈合。藻酸盐敷料可以吸收伤口渗液,防止肉芽水肿,保持伤口局部适宜的湿润度,促进肉芽组织尽快生长以填满创腔,使伤口快速愈合。
    上皮移行期伤口的处理:伤口渗液少量、肉芽组织填满创腔,周边上皮生长时,用水胶体敷料覆盖伤口。水胶体敷料含有羧甲基纤维素钠,吸收渗液后形成水胶颗粒,保持伤口床湿润,以保护新生的上皮组织,促进上皮移行。如果敷料没有脱落及污染,可以5天~7天更换1次,直至伤口愈合。
    整体护理
    指导患者休息或睡觉时把下肢抬高;减少走路、站立、屈腿坐,避免右下肢受压;不宜穿紧身衣裤,以免影响血液回流;饮食应合理健康,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低脂饮食;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避免潮湿或污染;向患者讲解伤口处理方案,告知相关注意事项,争取患者主动配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治疗的积极性和依从性。
    结果
    患者经过治疗后伤口愈合,在换药过程中体验较好,治疗时间短,瘢痕较轻,有色素沉着,总体疗效较好,患者满意。

护理总结

   讨论
    导致患者伤口无法正常愈合的原因有:患者伤口较深,患者因工作原因活动较多,患者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较差等。
    研究表明,新型敷料对慢性伤口的治疗机理如下:1.在湿润的环境下,表皮细胞的迁移速度增加,但是伤口表面往往是在干性的环境下,更容易结痂,结痂迫使表皮细胞的迁移绕经痂下,进而延长伤口表面的愈合时间。2.不断刺激细胞增殖,进而有效促进生长因子的释放。伤口创面在湿润的情况下能够维持创缘到创面中央正常的电势梯度,进而使生长因子受体与生长因子不断结合,保持细胞活力,更有利于细胞的生长。3.白细胞功能不断增强,并且在作用的同时其密闭的环境能有效隔绝外界细菌的入侵,在最大程度上防止创面因细菌传播导致的感染。新型敷料建立的湿性愈合的良好环境,能有效控制感染、吸收渗液,促进肉芽生长,从而加速创面愈合。
    不同时期的伤口需要遵循不同的伤口处理原则,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树立正确的伤口处理理论决定了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意味着治疗伤口并非机械地更换敷料,而是需要不断全面评估伤口的状况,调整伤口处理方法,应用一切可促进伤口愈合的有利因素,加快愈合过程。
    小结
    本案例中,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延迟愈合,主要通过保守性锐器清创清除坏死组织,根据创面具体情况和不同的愈合阶段,选择合适的新型敷料控制感染,保持创面的湿润环境,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缩小伤口面积,减轻患者的不适,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同时在伤口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如调整饮食结构、给予身体护理知识指导,使患者掌握伤口愈合的相关知识,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采取有效的方法,给予患者新型敷料联合护理干预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伤口愈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可靠,效果确切,促进患者身心恢复健康。
     (作者供职于泌阳县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