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峰
淋巴结分布全身,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按其位置可分为浅表淋巴结和深部淋巴结。正常淋巴结多在0.2厘米~0.5厘米,常呈组群分布。每一组群淋巴结收集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液,如耳后、乳突区的淋巴结收集头皮范围内的淋巴液;颌下淋巴结群收集口底、颊黏膜、牙龈等处的淋巴液;颈部淋巴结收集鼻、咽、喉、气管、甲状腺等处的淋巴液;锁骨上淋巴结群左侧收集食管、胃等器官的淋巴液,右侧收集气管、胸膜、肺等处的淋巴液;腋窝淋巴结群收集躯干上部、乳腺、胸壁等处的淋巴液;腹股沟淋巴结群收集下肢及会阴部的淋巴液。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判断原发病灶的部位及性质有重要临床意义。 常见病因 感染: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急、慢性炎症,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引起,如急性蜂窝织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牙龈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恙虫病、结核病等。 肿瘤:淋巴瘤;各型急慢性白血病;浆细胞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肿瘤转移: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鼻咽癌等。 反应性增生:坏死性增生性淋巴结病;血清病及血清病样反应;变应性亚败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病等。 细胞增生代谢异常:郎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组织细胞增生症X);脂质沉积病;结节病。 检 查 1.血象: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对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淋巴结肿大伴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淋巴结肿大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而淋巴细胞增多者常考虑为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可发现异型淋巴细胞(10%~20%或更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寄生虫感染或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淋巴结肿大伴有外周血出现幼稚细胞者多为白血病。 2.骨髓检查: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病理学检查、骨髓的流式细胞学检查等对白血病、淋巴瘤的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3.血清学检查:如EBV(EB病毒)、CMV(巨细胞病毒)的IgM(免疫球蛋白M),抗核抗体谱等。 4.淋巴结穿刺针吸涂片检查。 5.淋巴结病理学检查。 6.肿瘤标志物检测。 鉴别诊断 一个区域淋巴结肿大称局限淋巴结肿大,多见于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及恶性肿瘤转移,应按淋巴引流区域寻找原发病灶。两个区域以上淋巴结肿大,要考虑为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慢性淋巴结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淋巴瘤,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布鲁菌病,血清病,结缔组织病等。 伴随症状可以对淋巴结肿大的病因提供重要线索。 1.淋巴结肿大伴有相应引流区域感染灶者,如颌下、颏下淋巴结肿大伴扁桃体炎、牙龈炎,腋窝淋巴结肿大伴乳腺炎,耳后淋巴结肿大伴头皮感染者,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伴左下肢丹毒,可诊断为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2.淋巴结肿大伴疼痛,多为急性炎症引起,常有局部红、肿、热等炎症表现;而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常见于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瘤等。局部淋巴结肿大伴低热、盗汗、消瘦者,提示为淋巴结结核、恶性淋巴瘤或其他恶性肿瘤等。 3.淋巴结肿大伴周期性发热者,多见于恶性淋巴瘤;全身淋巴结肿大伴发热者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淋巴瘤等,偶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4.淋巴结肿大伴皮疹者多见于某些传染病或变态反应性疾病,需要警惕淋巴瘤。 治疗原则 西医治疗:针对淋巴结肿大的原因进行治疗。即对细菌、病毒、结核菌、癌细胞等针对性用药。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放疗、化疗、激素等。 中医治疗:中药化结消炎治疗,针灸治疗。 预 后 病因不同,预后也不同。普通细菌感染治疗后见效快;淋巴结核治疗周期长;淋巴瘤或肿瘤淋巴结转移预后不佳。 预 防 预防淋巴结肿大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切忌暴怒、郁闷和思虑过度;拥有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膳食,低油低盐,可多吃水果蔬菜等,少食腌制、辛辣、刺激性食物;积极锻炼身体,合理运动,增强体质;保持皮肤清洁、口腔卫生、黏膜完整等。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省立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