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防蒲地汤治疗感冒 □牛凤景 刘诗伟
组成:荆芥穗5克,防风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甘草3克。 功能:疏风散寒,宣肺清热。 主治:普通感冒,表寒里热证(寒包火),时行感冒、冬温。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肢体酸痛,鼻塞声重,流涕黏稠,色黄白相间,咳嗽,咽喉疼痛,舌红,苔薄黄,脉浮紧。 用法:上药用生活饮用水浸过药面,约400毫升,浸泡15分钟后,第一次煎煮10分钟,滤出药液约100毫升;第二次再用生活饮用水300毫升,煎煮10分钟,滤出药液约200毫升,与上药液混合,搅匀,分成两份,服时加温,每天2次,服药后可以喝少量热开水或稀粥,盖上被子保暖,以助药力,令全身微汗出。若服药后汗出病瘥,即止服。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肺为娇脏,清虚而处高位,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外邪入侵首当其冲。故“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荆芥穗、防风味辛,性微温,解表、散风、祛寒;蒲公英、紫花地丁味苦、辛,性寒,清热解毒;两药对相配,温而不燥,寒而不腻;甘草味甘,性平,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加减运用:症状变而药应随变。鼻塞重者加苍耳子、辛夷;头痛重者加白芷6克;咽喉疼痛重者加射干9克;咳嗽重者加陈皮9克,杏仁6克,五味子3克;纳差者加神曲9克,炒谷芽9克;时行病毒(具有传染性)伤人,常可入里化火。临床证实,热证(流行性感冒)居多,易传变,加板蓝根9克,大青叶9克;乏力懒言者加红景天9克。 本病冬季易发,多由正气虚馁,热蕴于里,或感时行疫毒(四时六气失常),譬如冬时应寒而反温。感受风寒之邪,邪乘虚入,侵袭于表,形成外寒里热证。发热、恶寒、无汗、肢体酸痛、脉浮紧,乃风寒客于表也,观舌红、咽痛乃属于里热证,风寒之邪客于表,影响肺失宣肃,故见鼻塞声重,流涕色白,若热偏盛则见色黄,舌脉之象乃属表寒里热证。药证符合,达到解表清热之目的。该方对普通感冒(寒包火证)、时行感冒、冬温初起、邪在肺卫引起的流涕、鼻塞、打喷嚏、恶寒发热等症状,均具有较好的疗效。通常服药后,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或症状消失。服药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作者供职于淇县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