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胃病应注重调和肝脾胃关系
毛德西是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出版的著作有《消渴病中医防治》《疑难病证名验方辑要》《中国医学诊疗法大全》《老中医话说灵丹妙药》《老中医话说中药养生》等。
慢性胃炎系多种原因所致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多无特异性,有症状者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无明显节律性,进食后较重。目前,西医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其主要的病因。西医治疗主要采取根除幽门螺杆菌、抑酸、保护胃黏膜、控制感染等治疗。毛德西从事临床工作50载,学验俱丰,对消化系统疾病有深入研究,疗效卓著。现将毛德西治疗慢性胃炎的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总结如下,供同行研习与探讨。
调节升降 方选下气泻心
一部分慢性胃炎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胸胁胀满、胃脘痞塞或者上腹饱胀不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素问·五脏别论》记载:“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基于以上理论,毛德西教授认为,脾主升清阳,胃主降浊阴,脾气以升为健,胃气以降为顺。据此将此类患者病机责之于升降失常,脏腑责之于脾胃,其中又以偏脾偏胃之不同分为脾气虚弱型和胃失和降型。 脾气虚弱型因脾气虚弱、升提无力、气滞中脘而致,临床症状除脘痞、腹胀外,还有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舌苔白腻等症状。治疗上,应当健脾胃、利湿邪、复升降。毛德西教授时常以《四圣心源·卷四》所记载的下气汤化裁用药,药由半夏、陈皮、杏仁、芍药、贝母等组成。神疲乏力等气虚症状明显者,可考虑加黄芪、党参以健脾益气;食少、腹胀、舌苔水滑等脾虚湿盛者,可加炒白术、炒薏苡仁以健脾燥湿。胃失和降型因胃失和降、湿热痰浊留滞中焦所致,临床表现除胃脘痞塞、腹胀纳差外,还有恶心欲吐、舌苔黄腻等湿热内停、升降失常等症状。治疗方面,毛德西教授时常选《伤寒杂病论》所记载的半夏泻心汤化裁用药。该方主要由党参、半夏、干姜、黄芩、黄连、甘草等药组成,寒热并用为辛开苦降之剂,辛以宣通行痞,苦以通降祛湿,所以非常符合本型病机。另外,毛德西教授还根据气滞、湿热症状的轻重,考虑加入理气化滞、芳香化湿药物,时常能够取得满意疗效。
阳明不效 求诸厥阴
清代著名医家李冠仙《知医必辨·肝气》记载:“人之五脏,惟肝易动而难静。其他脏有病,不过自病,亦或延及别脏,乃病久而生克失常所致。惟肝一病,即延及他脏。”这充分说明肝和中焦脾胃有密切关系。生理上,脾的运化、胃的和降均需要肝的疏泄功能帮助,才能正常发挥作用;病理上,肝的疏泄功能出现异常,很容易影响脾的运化及胃的和降功能,从而出现肝脾不和与肝胃不和症状,所以中医有“阳明不效求厥阴”之说,即治疗脾胃疾病,除治脾胃外,还常常通过调和肝脾、肝胃的关系来达到治疗脾胃疾病的目的。一方面,肝气太过,脾失健运所致,临床常见胁腹胀痛、脉弦等症状。治疗上,应该疏肝健脾,毛德西教授时常运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记载的道遥散化裁用药,药选当归、白芍、柴胡、茯苓、薄荷、白术、炙甘草等。另外,还有腹痛肠鸣、腹泻患者,可合用痛泻要方以抑肝扶脾。另一方面,肝气太过,导致胃气失和,气机升而不降所致,临床上常见症状为胃脘胀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治疗上,应当疏肝和胃,毛德西教授时常以《伤寒杂病论》所记载的四逆散加减化裁用药,药选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等。针对嗳气吞酸的患者,可辅用左金丸,有清肝泻火的功效。
针对病情 酌选验方
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毛德西教授总结出诸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脾胃病的验方。这些验方组成非常简单,常由两三味药组成,临床上酌情选用非常方便,只要辨证准确,谨慎用药,就可取得明显疗效。 这些验方有的是固定方剂,比如左金丸之黄连、吴茱萸;金铃子散之川楝子、延胡索;失笑散之五灵脂、蒲黄;丹参饮之丹参、檀香、砂仁。有一些为常用方剂的主药,选取几味药就可以概括该方之主要功能,比如辛开苦降散,由半夏、黄连、黄芩组成,为半夏泻心汤的君臣药。有一些是毛德西教授总结的固定方,比如芳香三味饮,由藿香、佩兰、砂仁组成,对中焦湿浊不化之脘痞纳差、舌苔厚腻者有良效;芳香三花汤,由代代花、厚朴花、佛手花组成,对肝胃气郁之脘痞腹胀,饭后难以消化者效佳;三仁化湿散,方由薏苡仁、白蔻仁、砂仁组成,具有化湿醒牌的功能,对湿困中焦之神疲肢倦、食少纳呆、舌苔厚腻者有良效。 以上这些验方对于病情轻、病程短者单独使用即可获效;对于病情复杂者,毛德西教授经常在基础方之上,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后加上述验方,可明显提高疗效。 (本文由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金 杰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