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河南省中医院精心谋划临床研究基地建设 |
|
本报记者 刘 旸
自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落户以来,河南省中医院围绕“打基础、建机制、谋长远、出成果”的基本思路,积极做好重点病种扩张型心肌病和食管癌的临床研究。通过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逐步推进与实施,该院在加强临床科研基础条件、重点病种、研究能力及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全面提升医院临床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首先,河南省中医院注重打牢基础,夯实临床科研条件根基。该院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临床研究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的伦理审查体系,开放共享的临床科研平台、协作攻关平台和成果集成转化应用平台;成立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办公室和中医临床研究方法学团队,明晰重点病种临床诊疗研究切入点,凝练科研项目,重点抓好建设项目的设计、质量控制、统计分析、管理监督等关键环节,组织开展病种循证医学研究和临床研究。 其次,河南省中医院建章立制,形成基地管理长效机制。该院完善了科研管理制度,创新运行机制: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组织研究、探讨、解决临床基地建设中遇到的方向性问题;建立联盟协作机制,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专病服务体系,围绕重点病种和临床研究关键领域,建立和培育协作团队;建立业务督导机制,监督、指导和评估基地项目建设工作,确保项目建设目标如期实现;建立专家指导机制,成立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专家委员会;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构建和完善各类专业人才绩效评价体系,设立基地建设优秀人才奖励基金,建立优秀临床研究人员选拔和培养制度。 最后,河南省中医院还注重统筹谋划,搭建重点病种研究平台。该院围绕重点病种,创新发展中医诊疗理论,建立病证结合辨证论治方法体系,形成临床诊疗方案,研制特色制剂,开展高水平的临床研究,提高临床疗效;组织省内外专家论证重点病种研究方案10余次,制定重点病种中医临床研究规划,构建重点病种文献库,开展病因病机、证候诊断、临床疗效、名老中医经验总结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获得河南省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科研专项支持20余项;成立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扩张型心肌病联盟、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等26家单位建立科研协作关系,成立河南省中医院中医肿瘤专科联盟;与郑州大学医学院等16家单位建立科研协作关系。 截至目前,在河南省中医院的协调推进下,基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在平台建设方面,该院伦理审查体系顺利通过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体系认证,生物样本库的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启动,设立扩张型心肌病、食管癌研究型门诊,实现以患者为中心、以技术为支撑、以服务为载体的中医诊疗与科研创新模式;医院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本中医药循证能力建设单位。在重点病种研究方面,该院启动重点病种病因病机、证候诊断、临床疗效、名老中医经验总结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拿出专项资金设立“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科研专项课题”,在全省范围内公开招标,立项110项;重点病种研究获得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16篇。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该院成立方法学团队,聘请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立东、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教授廖玉华为重点病种研究首席指导专家;派出重点病种负责人和研究骨干参加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培训9人次。 此外,基于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河南省中医院各项科研创新工作持续全面稳步推进。该院继续做好科研平台建设工作,建设具有中医药循证临床研究能力的技术平台及人才梯队,完成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和专业的备案工作,完善重点病种相关实验室平台;建立完善科研工作可持续运行的保障与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科研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引进和培养高水平人才;持续推进重点病种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重点病种相关标准研究,开发重点病种院内制剂,创新中医诊疗技术,整理、传承、创新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力度,培养专业化的临床方法学研究团队,加强科研设计、数据管理、统计分析、质量控制、病例随访临床研究专业人才的规范化培训。 下一阶段,河南省中医院将通过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中医药的防病治病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继续以基地建设为平台、以重点病种为引领,围绕中医药理论研究、重大疾病防治等,持续提升中医药诊疗水平与服务能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