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徐东:带着愉悦去“话疗” |
|
□王 婷 席 娜 快人快语、幽默风趣、性子里带着东北人身上那股直爽劲儿,这是记者见到徐东时的第一印象。从当初误打误撞入行,到如今对精神专业的执着,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以下简称郑州市八院)封闭男病区副主任医师徐东,已走过14个年头。尽管接触的都是精神疾病患者,但是得益于自身性格,徐东总是带着饱满的热情进行工作,在患者面前做一名倾听者,用心去感受他们、帮助他们。 望子成龙催生抑郁少年 熟悉徐东的人都知道,他坐诊有个特点,刚开始不提生病、不问症状,先与患者拉扯家常话,让其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中慢慢卸下戒心,打开话匣子。当然,他也遇到过不愿表达的患者;但根据多年临床工作经验,他几乎能从患者的神情、动作中分析出患者的问题所在。 在临床工作中,患抑郁症、焦虑症的成年人和青少年占大多数,还有一些为躯体化障碍,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重型精神疾病占5%~10%。其中,最让徐东忧心的是青少年焦虑性抑郁症。 曾有一名13岁男孩,在学校被老师发现其胳膊上有刀伤痕迹。老师十分震惊,建议家长带孩子到专科医院寻求帮助。来到徐东的诊室后,刚开始男孩沉默不语。徐东便让其父母回避,男孩才说出了事情真相。 原来,父母想让男孩出国留学,并为他报了各种补习班,每天严格管教,在家不准看电视、玩手机,只要违抗男孩就会挨骂。久而久之,男孩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经常夜里失眠、偷偷哭泣、喜怒无常,后来开始厌学、自残。最终,男孩经药物加心理治疗4个月,逐渐康复,重回学校。 徐东说,儿童与成人症状有所不同。成人抑郁症最明显的症状是失眠、烦躁、焦虑、躯体化障碍。而儿童抑郁症患者多以躯体不适为主,表现为情绪低落、爱哭闹、易激惹、厌学、逃学,出现品行问题。 “问题孩子背后必有问题家庭。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心思敏感、容易叛逆,而家长过高的期望值,会让他们压力较大,当负面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么找个出口宣泄,要么积怨成疾。”徐东说,除了针对孩子的心理治疗,对家长的心理疏导同样重要。父母应尊重孩子,不能将孩子当作完成自己心愿的工具。 “善举”疯狂竟是精神疾病作怪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的情绪忽好忽坏,一段时间内极其高兴,一段时间内情绪又跌落谷底。这其实是双相情感障碍在作怪。 36岁的刘先生是某事业单位的一名中层干部,1年前,一向为人低调的他突然性情大变,每天极度亢奋,说起来滔滔不绝,且萌生了做慈善的念头。中于自身经济条件有限,刘先生陆续办理了10多张信用卡,在短短3天时间内,通过信用卡获得了60多万元人民币。他将一部分钱捐给慈善机构,用剩下的钱购买了10多台手提电脑并送给贫困大学生。他在路上看到流浪人员,一出手就是几千元。 在外人看来,刘先生精力充沛、热心助人,似乎没有什么异常,然而家人却感觉怪异,并带其到郑州市八院就诊。经过检查问诊,刘先生最终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治疗2个月后,症状得到控制,如今已经重回工作岗位。 徐东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给人的印象就是特别能折腾,该病分为抑郁阶段和躁狂阶段,躁狂发作时会口若悬河、精力充沛、疯狂购物、冲动投资,觉得自己是伟大的、全能的、不可战胜的;抑郁发生以后,会闷闷不乐、反应迟钝、对人对事没兴趣等。 徐东认为,随着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目前,人们对心理疾病的了解却比较少,有相当一部分人或许已经处于心理疾病的边缘,而自身却浑然不知。 “治愈一名患者能挽救一个家庭,而服务一个群体却能引起扩散效应。”在临床工作之余,徐东经常到社区、高校等地进行义务宣教,虽然辛苦,却感觉很值得,他认为这是一名精神科医生的使命和责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