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疗法是用双手拇指指腹和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在背部脊柱旁皮肤表面循序捏拿捻动,起到防病治病作用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 捏脊疗法可以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提高机体免疫力,并整体、双向调节内脏活动,从而起到防治多种疾病的作用。 人体背部的正中为督脉,督脉的两侧均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督脉和膀胱经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通过捏脊疗法,可以疏通经络,达到调整脏腑的目的。 《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中有“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描述,是目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经后世医家不断临床实践,逐渐发展成为捏脊疗法。
准备工作
评估准备: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背部的皮肤情况、皮下脂肪厚度、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等。 护士准备:护士仪表大方,衣帽整齐,洗手,戴口罩。 用物准备:爽身粉或凡士林、清洁纱布。 环境准备:病室安静整洁,宽敞明亮,关闭门窗,必要时用屏风遮挡。 体位及皮肤准备:协助患儿取俯卧位或半俯卧位,保持背部平坦松弛,暴露背部,注意保暖,皮肤上涂一层爽身粉或凡士林。 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夹提皮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即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
注意事项
时段:捏脊在早晨起床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疗效较好。捏脊前要露出整个背部,力求背部平整、肌肉放松。 力度:在捏脊的过程中,可捏住肌肉向上提,再稍稍放松,使肌肉自指间滑脱,这种做法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1次的,称为“捏3提1法”;每捏5次提1次的称为“捏5提1法”;也可单捏不提。提起皮肤的高度应根据小儿的承受能力来决定,其中单提不捏刺激最小,“捏3提1法”所刺激最大。 该疗法在患者进食后不宜立即操作,应进食1小时后进行。 操作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手法宜轻柔。
操作手法
三指法
捏脊时,两手的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无名指,3指的指腹对应用力,捏住小儿脊柱两侧肌肉,拇指在后,另3指在前,3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每捏1次,向上推移动一些。可从尾骶骨处开始,和缓地向上推移,至项后枕部为止。
二指法
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侧部相对,夹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每捏1次,向上推移一些。从尾骶骨处开始,逐渐向项后枕部推移。 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皮肤,称为“提法”,一般为“捏3提1”。1次做8分钟~10分钟。体质较差的孩子每次捏脊时间不宜太长,以3分钟~5分钟为宜。
为小儿治疗完毕后整理用物,各项垃圾分类处理,并记录。
禁忌证
1.背部皮肤有烧伤、烫伤、开放性创伤,以及血液病患者,手法会引起局部出血或感染加重。 2.有皮肤病及皮肤感染,如湿疹、牛皮癣、脓肿、丹毒、蜂窝织炎等。 3.有椎体肿瘤、骨折、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该疗法可使癌肿转移,骨质破坏。 4.急腹症需手术者及孕期妇女不宜捏脊治疗,否则可加重病情,或引起流产。 5.极度疲劳、饥饿或饱餐后半小时内,严重心脏病,急性传染病,禁用或慎用捏脊疗法。 6.精神不正常,不能与医生配合治疗者,不宜作捏脊治疗。
适应证
胃肠疾病:脾胃虚弱的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 肺系疾病:卫外功能薄弱的反复感冒、咳嗽。 夜啼、睡眠不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脾胃调理。 遗尿、多汗: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文图由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特色技术护理门诊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