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疗法在郑州市遍地开花
南阳着力传承弘扬仲景文化
邓州市中医院举办义诊活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验收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工作
驻马店市中医院加强李氏铜砭刮痧知识培训
栾川县中医院慰问贫困群众
漯河市中医院召开2019年度第四季度药事管理会
踝部筋伤的手法治疗
1
11 1 2020年1月7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踝部筋伤的手法治疗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刘 斌

   足踝部是人体负重、行走的重要结构,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易致扭伤、劳损和挫伤。踝部筋伤,在临床上非常常见。骨科有句行话“整不完的科雷氏,做不完的手外科”。上肢骨折以腕部为高发;下肢损伤则以踝部受伤较为多见。
    踝部的主要结构是踝骱。踝骱由胻骨下头之内踝骨、胫骨下头之外踝骨和跂骨交接而成,是站立行走之主骱。跂骨在下,犹如胻、胫二骨的柱鼎之石。内踝骨与跂骨内侧交接,形成内踝缝;外踝骨与跂骨外侧交接,形成外踝缝。踝骱内外各有暗硬骨一块,胻骨下头有护头筋一道,内、外踝有包骨筋二道、护头筋二道及跂骨护头筋二道,故踝骱比较坚韧、稳固。
    损伤机制
    踝部扭伤常由于处于足跖屈位的动态失稳造成,如上下楼梯踩空、行走于不平路面的前掌触地期,以及穿高跟鞋行走时,都是踝部损伤的高发时段。因为在以上位置时,踝骱最为松弛,稳定性最低,会产生过度翻转。如果此时肌肉力量不能够及时将其纠正的话,过度翻转就会造成踝部筋伤,甚至断裂;而失稳的踝关节内如果继续发生骨性结构撞击的话,还会引发骨折。
    表现与诊断
    受伤后,内踝缝或外踝缝立即出现肿胀、疼痛,严重者当时出现肿胀,疼痛难忍,不能走路或者尚可勉强行走,步态跛行,只能足跟着地,受伤2日~3日后,局部可出现青紫瘀血斑散布于皮下;更严重者,踝部受伤处会出现水疱。
    医务人员检查时,一只手把定托稳患者伤踝,另一只手用拇指端寻按,内外踝缝之处安置痛甚,其缝显宽。伤内踝缝者,足向外歪斜,内踝前下方肿胀压痛明显,若将足做外翻运动时,则内踝前下方发生剧痛;伤外踝缝者,足向内歪斜,外踝前下方肿胀,压痛明显,若将足做内翻运动时,则外踝前下方发生剧痛。伤重时间较长者,可在内外踝缝摸到暗硬骨向外努出。
    手法治疗
    患者侧卧,伤肢在上,助手握住伤侧小腿远端固定,勿使摇动。
    对于外踝缝伤筋者,首先,医者两虎口相对,使用双手拇指按住外踝缝,剩下四指拿住伤足,将足环转摇晃6次~7次;然后,徐徐使足跖屈,略略内翻,与助手相对拔伸,在持续牵引的情况下,将足背伸、外翻,同时双手拇指向下戳按;最后,以拇指在伤处捻散,捋顺,按摩舒筋。
    对于内踝缝伤筋者,手法治疗的内外翻操作方向与外踝缝伤筋者相反,每日宜1次~2次,连续治疗1周为佳。
    后续治疗
    手法治疗后,可早期敷药,使用绷带包扎或夹板固定,保持踝关节处于受伤韧带松弛的位置。伤者宜卧位休息1周,抬高患肢,以利于消肿,并做足趾的屈伸活动。
    待踝部消肿,确保下肢功能锻炼无碍后,可解除固定,再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功能锻炼,并逐渐进行下地负重练习。
    冷、热敷的问题
    冷敷适合在受伤后即时开始,越早越好,同时用水(推荐自来水)冲洗患处5分钟~10分钟。如果伤后超过1小时,患处局部肿胀明显,则不建议冷敷。
    热敷适合在受伤后的2天~3天后开始,或局部肿胀开始消退后进行,温度为40摄氏度,每次20分钟~30分钟为宜。
    (本文部分文字引自《刘寿山正骨经验》《筋伤学》)

 

  刘斌,医学博士,副主任中医师,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骨科专业;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内经分会秘书,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董福慧学术思想工作室成员,《中华中医药杂志》审稿专家等;从事骨伤专业临床与科研工作20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研究和《黄帝内经》人体结构理论与九针形制研究;擅长使用现代铍针治疗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脊柱四肢关节病,以及各种疼痛类疾病;以第一作者在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2篇,参编专著《尚天裕实用中医骨伤科学》《结构针灸刺法经验》。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