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医药人才要讲究守正创新 □王华杭
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虽然中医药的发展前景广阔,但是中医工作者的数量和诊疗水平处于平缓期。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医药院校培养的中医学生中有一部分不爱中医,毕业后不从事中医工作;另一方面,一些喜爱中医的非专业人士和具有一技之长的中医传承人因多种原因,不能考取执业医师或者助理执业医师证书,无法合法行医。近两年,虽然有一部分人通过确有专长考试,取得了执业资格,但数量极少,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的诊疗需求。 采取措施,帮助中医爱好者和中医传承人取得执业资格 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建议,中医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政策,用10年左右的时间,引导中医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中医的具有一技之长的传承人,进入医学院校学习,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针对培养中医人才,笔者想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与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如何选择培养院校。在全国范围内,从每个省(市、区)选择一个或者几个中医教学基础比较好的院校作为试点。选定院校后,国家应在人力、财力、物力和政策方面予以扶持,以便试点院校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努力做好中医人才培养工作。 二是培养对象的选拔问题。对培养对象的选拔,应制订详细的选择标准,并严格执行标准。关于选拔标准,笔者认为,应具备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培养对象热爱中医。只有对中医充满向往,才有学习动力;只有相信中医,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医。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中医基础。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或者自幼受中医环境熏陶,将为从事中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是对培养对象设立年龄段,比如30岁或者35岁以下。这个阶段的人生活压力小,有时间和精力脱产学习,而且学习能力较强;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具备了较强的实践能力,可有效促进师带徒工作。35岁以上的人员,仍然可以通过确有专长考核,获得行医资格,这与国家的现行政策是一致的。 在以上标准的基础上,再利用文化课考试选拔中医人才。在考试内容上,笔者认为,不以现行高考科目为标准,而是特事特办,可增加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减少外语、数学等在中医临床科目中的比重。总之,试点院校的选择和培养对象的选拔问题是该项工作的基础。 让中医学生爱中医、信中医 目前,发展中医药事业,虽然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群众的强烈渴求,但是中医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必须根据中医发展的规律,制定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现有的中医人才培养方案,是在西医管理中医的体制下制定的,不管是中医专业还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少,没有充分突出中医药特色。现在,中医界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这一现象,呼吁并通过在一些中医药院校设立特色中医班来扭转局面,比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岐黄国医班”和河南中医药大学的“仲景学术传承班”等,均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因为时间短、人数少、范围小,所以影响有限。 笔者认为,对于培养中医人才工作,我们应根据中医学的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以解中医人才断层之危局。 首先,课程设置方面。除思想政治课和必要的西医课程外,应设立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相关的课程,突出中医药特色。可开设《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的课程,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讲经典、读经典。读经典、多临床是每个中医成功的必由之路。另外,笔者建议,开设一门古代经典医案的课程,从古代名医大家的案例中总结经验,以培养学生的中医诊疗思维,使他们尽早接触临床,尽快成长。同时,对外语课程可适当减少比重。笔者认为,想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中医,就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培养中医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当前,院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中医教育西化、中医思维弱化、中医技能缺失等问题。而传统的师承教育通过口传心授,使中医临床技能和中药炮制等传统技艺一代代传承下来,弥补了院校教育的不足。因此,笔者建议,一方面,中医管理部门可挑选一批医德好、技术高的中医和中药工作者为导师,承担师带徒任务,并且在物质和社会地位方面给予支持,使他们全心全意为中医药的传承工作贡献力量;另一方面,精简或者压缩院校教育中与中医相关性不紧密的课程,让学生有充足的精力参与导师临床或者中药炮制工作,使他们早一些接受中医熏陶,真正形成中医思维。 最后,毕业实习和毕业后培训。经过观察与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笔者发现,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有很多中医学生没有坚持到底而选择了放弃,还有一部分中医学生成为西医。因为这个漫长的过程,考验的不仅是中医学生的信念,还有中医学生的家庭经济能力。中医学生从毕业实习开始就需要教育部门和中医药主管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提供经济支持。只有这样,中医学生才能快速成长起来,中医药事业才能薪火相传。 总之,培养中医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讲究守正创新。要守住根基,就要继承优秀的教育传统,根据中医药的发展规律,培养大批中医药人才。有了守正才能创新,才能使我们的中医药在新时代获得高质量发展,才能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作者供职于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