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乡村视角
 上一版    下一版  
我对传承中医充满信心
培养中医药人才要讲究守正创新
新郑市人民医院解放路院区多措并举满足就诊需求
1
11 1 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我对传承中医充满信心
 

我对传承中医充满信心
□郭 涛

 

   在豫西农村老百姓心中,有两种人可以尊称为“先生”,一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另一种是救死扶伤的大夫。时至今日,乡村里的一些老年人还习惯地称医生为大夫。出生于中医大夫家庭的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干中医一干就是20多年。这些年来,我的体会是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研究人体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变化,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为原则,灵活运用中药、针灸、按摩、拔罐等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而康复。我将这些年的诊疗经历与体会整理成以下内容,与大家分享。

医德是杏林传承的“魂”

   1975年,我出生于孟津县横水镇红光村。我刚满月时,祖父就去世了。听当地村民说,我祖父是一名有威望的老中医,常常在受患者家属邀请后,背着药褡子(药箱)到患者家里治病;经常走乡串户为患者送医送药,深受当地群众的爱戴。直到今天,提起我祖父的名字,当地很多年龄大的人都会伸出拇指说:“老郭先儿治病效果好!”
    村里的老人们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加大了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力度,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当地卫生管理部门按照国家要求,采取了一些措施,使我们村的诊疗环境发生了变化。邻村一名患者胸胀,不能卧床休息,经过多方治疗,未能取得明显效果。我小时候听老人们说,患者在亲戚的引导下,来到红光村卫生所,找我祖父治病。我祖父经过“望、闻、问、切”,开了一剂药(十枣汤),让患者回家煎服。当时,患者家属看到一张处方上只开了3种中药,半信半疑地取药回家。第二天,患者家属告诉我祖父,患者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当时,我被中药的神奇疗效所折服,心想:“长大后,我若能像祖父一样为村民消除病痛,该有多好啊!”
    在祖父的影响下,我父亲跟随祖父在村卫生所行医,为群众治疗疾病。我时常跟随父亲在村卫生所里玩儿,看见父亲给患者号脉,总是好奇地凑上去看患者的手腕,之后一脸迷茫地问父亲:“这里有什么?”父亲说:“你长大后,自然就知道。”父亲在诊病之余,总是利用零碎的时间炒药、切药等,经常向我讲解:川芎在酒炒后可以增加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香附醋炒后,可增强理气、解郁、止痛等功效。有时候,我好奇地抓一些中草药的根放进嘴里尝一尝,有一种甜甜的味道。父亲说:“这是甘草。”我又捏一根细细的草药根,放在嘴里一尝,感到有一种特别苦的味道。父亲说:“这是龙胆草。”看见门口有一个像铡刀一样的工具,一人偏坐能切东西,我便抓几个草药根准备切,当时父亲一把抓住我的手说:“这是切药刀,你拿的是几根党参,不好切。一次需要拿十几根党参才能切好,等你长大就明白了。”后来,我趁父亲不在旁边时,偷偷试切了几下,还把拇指切流血了。就这样,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对中医药充满了向往。

当时背的是“曲”,后来用的是“方”

   有一天放学后,我跑到父亲的药房,摸摸这儿,看看那儿。当时,父亲拉着我的手,递给我两本书说:“你做完学校的作业后,读读这两本书!”于是,我开始研读《药性赋》《汤头歌诀》。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困惑,因为中医典籍晦涩难懂,一些理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反复琢磨,才对中医典籍有所领悟。现在,我才知道,当时背的是“曲”,后来用的是“方”。
    原来,我父亲出诊时都是步行,后来买了一辆旧自行车。于是,他经常骑自行车出诊,为村民提供便捷的诊疗服务。有一次,我跟随父亲去一位患有心脏病的伯伯家里,父亲为其号脉、听诊心脏等,并说:“我给你开几服中药,取药后赶紧煎服,坚持服用,你就会好起来!”这位伯伯给我一个大苹果吃,还邀请我们留下来吃饭,父亲婉言谢绝。在回家的路上,父亲说:“你伯伯患病了,家庭经济困难,我们若留下来吃饭,会增加他们的负担。”他这种为患者着想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
    初中毕业后,我如愿到孟津县卫生学校攻读医学专业,如饥似渴地学习医学理论知识,渴望成为一名为群众消除病痛的“先生”。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我都回到家里,父亲就适时为我讲解中药的药性知识,以及中医理论与医案,他说,中医理论十分强调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与统一;身为一位中医,要注重医德医风,待患者要热情周到,尽力提供“简、便、验、廉”的服务。我父亲有多次去县级、乡级医院工作的机会,他都一一谢绝了,并坚定地说:“农村患者更需要我。”像父亲一样,这也成为我在农村行医、坚持为村民治病的重要理由。
    父亲在患病期间,坚持为前来就诊的患者治病。看着父亲面带微笑,用颤抖的手为患者切脉、开处方、抓药等,每个动作都很缓慢,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心想:“我会用实际行动证明,我将继承父辈的事业,把中医治病技术传承好、发展好,从而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好的中医药服务!”

临床实践时,我体会到中医的神奇疗效

   1995年,我从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跟随父亲从事乡村医生工作。第一次接诊患者时,我学着父亲的模样,询问患者的病情,“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开出药方,嘱咐患者服药的注意事项。患者服用几剂药后,病情有所好转。
    我一边总结诊疗经验,一边为村民提供随叫随到的诊疗服务。我的治病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一些成绩后,我被幸福感、自豪感围绕着,心想:“如今,我真成为一位为群众治病的‘先生’了。”
    了解群众的疾苦,为患者消除病痛,看着患者痊愈后露出久违的微笑,我感到很快乐。从第一次购买手机以来,我坚持24小时开机,以便为村民随时治病。几年前的一天夜里,熟睡中的我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叫醒:“喂,郭大夫吗?快来我家一趟吧!我爸不能排尿,疼痛难忍。”我急忙穿衣下床,背上出诊箱,带上导尿管,骑着摩托车,赶往患者家中。这是一个患前列腺肥大的老先生,因患脑梗死常年卧床引起尿潴留,需要插入导尿管,缓解病情。我谨慎地为老先生导尿,并就护理事项向患者家属一一交代……
    近年来,乘着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的东风,我在做好诊疗服务的同时,主动参加各级培训班,以拓宽诊疗思路,提高治病效果。2001年~2003年,我在北京大学函授学习3年;2003年~2006年在郑州仲景国医学校脱产学习;2018年在洛阳市第二中医院进修1年。在不断学习与积累中,我学了一些针灸的技巧与经验,对肩周炎、膝关节疼痛等病,配合中药汤剂与按摩、拔罐等方法,可取得独特疗效。前年秋天,家住偃师市的杨女士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年,曾四处寻医问药。后经朋友介绍,她带着试一试的心态找我治病。我根据其病情,采用针灸与辅助中药治疗方法。20天后,杨女士痊愈,为了表示感谢,她送来一面锦旗。

我对传承中医、创新中医充满信心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把“团结中西医”作为三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确立了中医药应有的地位和作用。1978年,原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了《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事业发展。200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作为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7月1日,《中医药法》正式实施。随后,国家出台了《中医药法》的配套政策——《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等,我国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中医药政策体系。在2019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医药传承创新应迈出坚实步伐,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深入开展中医药服务,强化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正是这些好政策的出台,使我坚定了传承中医、创新中医的信心与勇气。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根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穿越古今,三指脉诊通天下……说的就是中医药的神奇。我深知,只有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挖掘精华,保持中医药特色,中医药事业才能根深叶茂,岐黄之术才能生生不息。作为一名基层中医工作者,我将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努力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好的中医药服务。
    (作者为孟津县横水镇红光村卫生所所长;文字由刘永胜整理;图片由刘云飞拍摄)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