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郁体质如何调养 □郑玉平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经常处于繁忙的劳务之中,致使人体长期气机运行失调,加之突发应激性事件,愤怒伤肝,久而久之,则形成气郁体质。经过长期对气郁体质的临床观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调养: 一避致病因素 宋代陈无择认为,疾病的形成,可以分为外因六淫侵袭,内因七情所伤,不内外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因此,应该学会避开或者降低“三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如遇大雨、大风、大雾等不良天气,则尽量不外出;淋雨后,可首先服用生姜汤,发汗开表,然后及时就医,将风寒邪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这也是《黄帝内经》所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之意。如遇其他致病因素,处理与此类同。 二调生活起居 调情志 气郁体质多肝郁脾虚,思虑过多,且大部分患者可以意识到自身情绪不良的状态,但是不能自制。一方面应嘱咐其多参加户外社交活动,多看一些喜剧、相声等文艺节目;另一方面应嘱咐其在遇到应激性事件时,应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或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 此外,我发现一部分患者是因病致郁,如中风后、产后及手术后患者产生悲观情绪,并进一步发展为气郁体质。针对这一部分患者应进行充分的医学原理讲解,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以将疾病带来的损害降至最低点,提高康复后生活质量。 调膳食 可以多食用一些芽类、绿叶类、行气类食物,以发散、调畅气机,如香椿芽、韭菜、佛手等。亦可将陈皮、玫瑰花等药食两用之品制作成陈皮粥、玫瑰花茶等药膳、药茶。尤其是在阳春三月,多食用上述食物可以顺应春季温暖生发之特性,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调运动 除了做一些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项目之外,亦可以将双手搓热,以掌面沿胁肋部反复摩擦,以微微发热为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经常按摩肝俞穴、膻中穴、期门穴、阳陵泉穴、太冲穴等可疏肝理气。 三学养生技能 养生作为生活中常需用到的知识,不仅要在医院讲座中出现,更应该出现在学校的科普教育之中。刮痧、拔罐、耳穴埋豆、按摩、点穴等养生技能简便易行、副作用少,可用来调养体质。对于气郁体质者常见病证,可通过以下养生技能进行调整。 失眠者,嘱咐其每天晚上11时前入睡。因此时一阳初生,在此之前较易入睡。要养成按时入睡的好习惯。 耳鸣者,嘱咐其清淡饮食,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并教其“鸣天鼓”自我按摩手法,以改善耳周血液循环。 胃痛者,嘱咐其饮食规律,饥饱有度,勿暴饮暴食,并令其早晚顺时针揉腹100下,自上而下推任脉100下。 梅核气者,嘱咐其每天适当外出运动,少食生蒜、生葱等辛辣刺激食物,并令其每天按揉合谷穴、太冲穴5分钟。 月经不调者,嘱咐其少食生冷食物,尤其在月经期避免寒冷刺激。 乳腺增生者,嘱咐其调畅情志,规律睡眠,清淡饮食,并每周刮痧1次,刮痧循行前胸肝经、胃经以及背部膈俞至胆俞区域。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惠民县胡集镇郑家村卫生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