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及其学术思想简述 □黄新生
明代医家方广说:“求其可以为万世法者,张长沙外感,李东垣内伤,刘河间热证,朱丹溪杂病,数者而已。然而丹溪实又贯通乎诸君子,尤号集医道之大成者也。”和张仲景并举,被称为集医学大成的朱震亨,是元代著名的医学家,字彦修,婺州义乌(今金华义乌)人,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因为朱震亨医术高超,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在世的时候,便被人称为“朱一贴”“朱半仙”。
朱震亨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认为在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有滋阴大法,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朱震亨的医学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外科精要发挥》等,尤其以前三者影响巨大。 提出相火论 朱震亨在总结《黄帝内经》以及刘完素的“火热论”、李东垣的“阴火为元气之贼”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儒家理学太极“阳动而变,阴静而合”之理,提出了相火论。 一是认为凡动皆属火。朱震亨说:“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恒动的,而“凡动皆属火”。 二是指出了君火与相火的区别。朱震亨说:“心,君火也。”因为心主神明,故君火主持人身的思维活动。相火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推动人身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肝、肾、胆、三焦为相火的根源,主要发源于肾。君火、相火,只有互相配合,才能温养脏腑,推动人身的各种功能活动,“彼五火之动皆中节,相火唯有裨补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耳”。 三是认为相火妄动是疾病产生的根源。朱震亨认为,相火之性易起,若五志之火变动反常,则“五性厥阳之火相扇”,相火就会妄动,产生病理性的变化,以致“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心火动则相火动,五脏异常皆可引起相火妄动。胃气的强弱,气血津液的通畅与否和心神的中正平和与否,都对相火产生影响。 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 针对魏晋以来服食金石类药物养生的不良风气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盛行下轻易使用香燥辛热药物的不良风气,朱震亨提出了阳有余阴不足论。《黄帝内经》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只有阴阳平衡,才能健康。朱震亨吸取宋代理学思想,运用天人相应的理论,通过分析天地、日月、阴阳的状况,认为人身之阴阳在正常情况下,亦有一定差异,即人身之阴常不足而阳有余,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阳有余阴不足论是朱震亨最为著名的学术思想,是其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基本观点。 一是认为阴精难成易亏。朱震亨认为,人体“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主要是指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阴精难成易亏,不与阳气相配。在人的生长衰老过程中,阴精只有在青壮年时期才相对充盛,而幼年与老年皆阴精不足,故阴与阳相较,阴不足而阳有余。 二是认为相火易夺阴精。朱震亨认为,人的一生经常会遇到各种情欲刺激,而这些刺激往往通过心而影响到相火,导致阴精耗损,进一步加剧“阳有余而阴不足”的状态,造成疾病产生。“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供给也?” 三是人体动多静少导致阳有余阴不足。朱震亨认为,自然界离不开动与静,阴与阳两个方面,动生阳,静生阴,其中动是主要的,是化生万物的主体,故阳有余而阴不足。因此,朱震亨十分重视动与静对人体的影响,强调动静相宜可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妄动不已可导致疾病,甚至危及生命。“人之疾病亦生于动,其动之极也,病而死矣”。 杂病论治经验 一、气证论治 朱震亨十分重视气病的治疗,认为“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别。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荣卫之所以运转者,此气也;五脏六腑之所以相养相生者,亦此气也。”尤注重气虚证的治疗,其常用的补气方药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四君子汤为首选,并针对不同情况加减出入,如气虚脾胃虚弱,不欲饮食者,主用四君子汤或六君子汤;脾胃气虚,饮食不进,呕吐泄泻,或病后胃气虚怯者,主用参苓白术散;兼有血虚者,主用八珍汤。这些治法,被后世称为王道之法,世代相传,沿用至今。 二、血证论治 朱震亨还重视血虚证的治疗。临床论治疾病常从血虚处着眼,善用四物汤。如治疗中风,用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治疗怔忡,用四物汤加安神类药物;治疗经闭,用四物汤加桃仁、红花;治疗不孕,用四物汤加养血养阴药物;治疗咳血,用四物汤加减;治疗呕血,用四物汤加炒栀子、童便、姜汁;治疗咯血,用四物汤加地黄膏、牛膝膏;治疗溺血,用四物汤加牛膝膏;治疗下血,用四物汤加炒栀子、升麻、秦艽、阿胶珠等。 三、火证论治 朱震亨论治的火证,主要是内火之证,他提出了“气有余便是火”的观点,揭示了气妄动产生火的病机理论,总结出虚火、实火、郁火的治疗方法。 朱震亨将虚火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发热两种。对于阴虚火旺,主张补阴为主,凡阴精虚相火旺者,用大补阴丸;凡阴血虚相火旺者,用四物汤加黄柏、知母、龟板之类。若属虚火上炎,虚阳浮越者,用四物汤加降火药内服,并用附子末调涂涌泉穴以引火归原。对于气虚发热者,可采用东垣之法益气升阳泻火,选用人参、白术、生甘草之类。 朱震亨提出实火可泻的原则,用黄连解毒汤,或用大黄、芒硝、冰水之类治疗。对于火盛而体虚之人,又认为不可骤用凉药,应用从治或反佐之法,兼用生姜之类以温散。 朱震亨所说的郁火主要指脾胃抑遏之邪火,强调火邪内郁不得宣散泄越者,可以采用发散之治疗,临床多宗东垣之法。 四、郁证论治 朱震亨认为,郁证是很多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他认为,郁证多病在中焦脾胃,与气血郁滞有关,并将人身之郁证分为6种,即气郁、血郁、湿郁、痰郁、火郁、食郁。六者既可单独致病,也可相因致病,其中又以气郁最为关键。他创立了越鞠丸治疗六郁。越鞠丸用香附治气,川芎治血,栀子清火,苍术治痰湿,神曲治食。其中,香附又为主要者,在使用时根据临床不同情况,灵活化裁,分而治之。 五、痰证治疗 朱震亨认为,凡情志忧郁、饮食厚味、外感无汗、滥投补剂,均可使气血失常,清化为浊,形成痰证。痰证的病机则多与脾虚湿滞,气郁火炎有关。脾虚则运化无权,水湿停聚生痰;气郁则火盛逆上,煎熬津液成痰。 朱震亨提出“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的基本法则,并针对痰的不同性质、病证的不同部位,结合体质的盛衰,加减化裁。如湿痰者,加用苍术、白术;热痰者,加用青黛、黄连、黄芩;食积成痰者,加用神曲、麦芽、山楂;风痰者,加用天南星、白附子、僵蚕;老痰者,加用海石、半夏、栝楼、香附等。 朱震亨提出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以及杂病的证治经验,对明清医学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他所创之学说被发展成一个学术流派——丹溪学派。后世医家在养阴、治火、治痰、解郁等方面的成就,与朱震亨的启发是分不开的。继张仲景之后,朱震亨也被称为“医中圣人”。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