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席 娜
说话时语气平和、善解人意,做事慢条斯理,即便遇到非常紧急的事情,她也能头脑冷静、从容应对。在很多人的眼中,陈启迎是个“有本事、没脾气”的好医生。她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简称郑州市八院)工作的16年个年头中,曾先后在封闭女病区、慈善惠民病区和封闭男病区奔忙,探究着如何让这份较为特殊的工作更加有温度,努力成为一位“心灵之舟的摆渡者”。 永远保持对患者的耐心 “治愈一位患者,就能温暖一个家庭。”这是陈启迎的执业信念。作为“心灵之舟摆渡者”,从一名中医医师“跨界”成为精神科医生,陈启迎在“摆渡”他人的同时也学会了“摆渡”自己,这是在看过了太多悲苦和无奈之后,对生命最深切的悲悯和护佑。 在开放病区工作的10年中,陈启迎接诊最多的是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能配合治疗的患者。但其中也有一些比较棘手的病例,那就是有人格缺陷的患者。这类患者因其自身的人格特征,会加重病症发作时的临床表现,从而增加了沟通和治疗难度。 20多岁的小敏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症状以躁狂为主,兴奋、话多、易怒,在家打骂父母。加上小敏性格比较固执、较真、偏激,导致在与人交际时表现得更为明显。 来郑州市八院就诊后,小敏对医生完全不信任,对用药方案、治疗方案也不放心,住院期间也不遵从医嘱,总是和医务人员“唱反调”,一旦有哪句话不随着她心意,便会骂人、摔东西,甚至揪头发、扇巴掌等。 “对待这类患者要格外小心,你要顺着她,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必须要注意,一定不要和患者计较。这都是在疾病影响下不受控制的表现。”在陈启迎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小敏终于能听进一些道理、服用少量药物。在治疗45天后,小敏的急性期症状得到控制,配合规律的心理治疗,很快便出院。 “精神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人格因素是很重要的一条,具有偏执性格、循环性格、分裂性格、精神衰弱性格的人会增加患病概率。”陈启迎说,这些人格的形成与其成长经历以及家庭环境有直接关系,作为患者家属,平时应该给予患者更多关爱和理解。 用心聆听,尊重患者 “助人者自助,当患者‘站’起来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也‘站’起来了。”陈启迎说,从治疗开放病区的轻症患者到治疗封闭病区的重症患者,对精神专业和精神疾病患者的认识也越发深刻。从最初的些许害怕到现在的理解、同情,陈启迎越发谨慎而温和地对待每一个患者。 在封闭病区待久了,更容易见到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如果说陈启迎在开放病区面临的挑战在于获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而在封闭病区,则更多的是要面对良知和责任心的考验。“相比开放病区的患者,封闭病区的男患者更加内敛、不愿表达,但其实内心极度渴望被关怀。因此,作为专业的心理医生,治疗要从内心真正尊重他们开始。”陈启迎说。 40多岁的刘先生有10多年的精神分裂症病史,曾几次住院治疗,可病情时好时坏。就在2个月前,他出现了妄想、幻听等,与人交谈时言语不和便会攻击他人,连续多天不吃不喝。患者为进一步治疗,来到郑州市八院就诊。 入院时,刘先生心肌酶值高、血钾值低,经过半个月的药物治疗,身体状况有所好转,愿意吃饭了。然而没过几天,患者病情又出现了反复,不吃饭、妄想、冲动骂人,甚至动手打人等频繁出现。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为啥药物效果不理想?面对这样的病例,陈启迎也曾感到遗憾和自责,但她始终坚信,对患者有耐心和关心是有效的治疗办法。每天,她和同事在完成诊疗工作后,去给患者喂饭、聊天,请科室主任查房会诊,调整用药。慢慢地,患者冲动的频率从1天几次到1周1次,从不能表达到能说简短的几个字。患者病情改善的背后,是陈启迎不懈的坚持。 像刘先生这样的重症精神疾病患者,一直是陈启迎心中放不下的牵挂。“冲动、妄想、有暴力倾向的患者,不是伤人就是伤己;而重度抑郁症患者大多有自杀倾向。对待这类患者,医务人员更要有耐心。”陈启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