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杏林筑梦终不悔 老骥伏枥为传承
让中医药助推乡村振兴繁荣发展
善事从我做起 爱心汇成希望
1
11 1 2019年12月3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杏林筑梦终不悔 老骥伏枥为传承
 

杏林筑梦终不悔 老骥伏枥为传承
□孟宪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从事中医骨科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55周年。作为一名中医人,回想起自己从一名学生到中医骨伤科专家,并屡获殊荣,年逾八旬的我,感触颇多。借此机会,我想说一说干中医这些年的认识和体会。

我的初心我的梦

   随着社会的进步,工农业的蓬勃发展,人们从事的社会活动逐渐增多。于是,人们遭受创伤的发生率有所增加。几千年来,中医骨伤事业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善的康复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卫生管理部门及时颁布了诸多政策、法规以及条例。比如鼓励中医人开办中医诊所,成立中医药学会、中医医院、中医药学院等,使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起来。
    也许是机缘巧合,我于1960年高中毕业后,考上河南平乐正骨学院,是第二届本科生。这是一所新兴的学校,是在有200多年发展历史的平乐郭氏正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专门培养中医骨伤科人才的高等学府。这就圆了我想当一名中医骨伤科医生的梦。
    刚入校门时,我对中医骨伤科的理论知识和诊疗技术比较陌生。因此,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理论知识,认真聆听院长高云峰、院长郭维淮的授课和临床指导,跟随郭氏正骨传人进行实践,系统学习、领会了平乐郭氏中医正骨术理论的精髓,掌握了平乐正骨的诊治法则及诊疗技术。同时,我还学习了中医的四大经典医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刻苦钻研惠患者

   1964年,我从河南平乐正骨学院毕业后,留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正骨研究所工作,从事中医骨科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至今已有50多年。
    在工作方面,自1979年起,我曾经担任多个科室的主任,一直兢兢业业、恪尽职守。针对复杂、繁琐的工作,我注重集思广益,为科室营造了团结、和谐、积极的氛围。在业务方面,我喜欢钻研业务,勇于探索新的诊疗模式;博采众家之长,适时运用在诊疗工作中,取得了诸多成果。我在平乐郭氏正骨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拓展了多种治疗手段,提高了治疗效果,也得到了患者的信任。
    在骨折复位手法的研究中,我提倡勤总结、多实践以及常归纳;积极学习解剖学知识,了解受伤机制,手法娴熟,时常能够达到“法从手出,手随心转”的境界,使患者痛苦小、复位效果良好。尤其是对关节内和近关节部位骨折,比如踝关节骨折脱位、距骨骨折、跟骨骨折、肱骨外髁翻转骨折等,我时常能够取得满意疗效。
    在临证时,我将辨证施治作为治病的重要法则,在辨证用药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对骨折后的瘀血、肿胀、起水疱;创伤后期骨折迟延愈合、肢体虚肿;外伤创面感染不愈合等疾病,我通过辨证施治,均取得了满意效果。
    在学术研究方面,我比较注重收集病历资料,以便总结治疗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并结合国内外该领域的学术动态和最新信息,寻找科研课题,积极带领团队进行临床创新性研究。我开展了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踝部骨折脱位等课题研究。其间,有医生对该病在手法复位和外固定方面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改进意见。在研究中,我们结合这位医生的改进意见,分析了大量原始资料,认识到该病发生中的外力作用以及创伤等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总结出一套复位手法——倒程逆式法,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效果。同时,我根据外力作用和踝部的生理特点进行了改进,制成超踝塑型夹板,固定后可解决踝部骨折的内外移位和足移位等问题。该研究于1985年获得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乙级科技成果奖。

教学科研结硕果

   我越来越感到,中医要发展,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
    在教学方面,我一直担负着全国骨科医师进修班的授课任务,做到理论结合实际、通俗易懂,以加深印象,增强记忆;经常带教医生做临床,曾举办“科研成果推广学习班”,满足了一大批学生乐于创新的需求。1997年,我受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委派,赴香港中医药学会举办的“中医骨伤科防治与康复学习班”作讲师。在一个月的讲课过程中,我采用理论结合实际、通俗易懂的授课法,让学员们听得懂、会运用。
    后来,在我的耐心引导下,有两位徒弟分别完成了“仿手法式踝关节骨折复位固定器的设计与临床应用研究”和“手法复位经皮钳夹固定治疗下经腓关节分离的临床应用研究”。这些研究项目于1998年分别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南省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完成教学、坐诊、科研工作的同时,我利用零碎时间,撰写了《踝关节外科学》等著作,在全国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次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骨科学术交流会等。
    通过不懈努力,我得到了患者的信任、医务人员的支持和上级领导的肯定,因而获得了诸多荣誉。1997年,河南省政府授予我“中医药突出贡献奖”;1997年,国家批准我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8年,经过国家批准,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获得河南省中医管理局颁发的“终身成就奖”;2014年,经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我建立了“国家名老中医孟宪杰传承工作室”。这些荣誉的获得,一方面是中医管理部门对我工作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对我工作的鼓励与鞭策。

信任中医的群众大幅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出台了许多保护中医、发展中医的法规和政策;从国家层面加强了对中医药的宣传(中央电视台在固定频道设立中医药专栏宣传中医药知识)。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医药法》于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配套政策《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等的出台,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为广大群众带来了福祉。
    最近,教育部决定把中医药的基础知识作为常识纳入小学教材,宣传中医药要从娃娃抓起,这一措施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在中医人才的培养上,除依靠中医药院校这个主阵地、主渠道外,还非常注重师徒传承教育,开启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模式;把中医列入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项目,支持并鼓励中医人员个体开业,出台了更加宽松、更加开放的政策;热爱中医、信任中医的群众大幅增长,有形成潮流之势;中医学术正昂首挺胸地跨出国门,大步走向世界,在世界范围内正形成“中医热”。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如今,我已是年逾八旬的中医人。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
    我每周坚持坐诊两天,一是为患者治病,消除病痛,以尽微薄之力;二是在有生之年,将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继续传承给年轻的医务人员,适时组织病案讨论和学术交流;不断派出年轻医生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开阔其视野,以便掌握骨科前沿信息和最新态势。这些可使中医正骨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形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大好局面。今后,我会努力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中医人才 ,争取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让我们更加奋发有为,满怀信心地迎接中医世纪的到来吧!  
    (文字由刘永胜、邓江海整理;图片由张随山拍摄)

现场教学

我和学生们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