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需要精诚更需要平和与包容 □胡本先
我认为,所谓“大医精诚”,这4个字涵盖了2层意思:一是医道“至精至微”;二是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 大医必有大道,如涓涓清流终成磅礴,又如春风化雨温润人心。但是,万物生长都需要阳光、雨水,也需要时间,大医也不例外。于大医而言,这份阳光、雨水不光是专业素养,也是全社会的平和心态。 换言之,医生和患者都需要良好的涵养。一方面是医生博采众家之长,成为患者可以生命相托的大家;另一方面,患者也应尝试换位思考。时代呼唤专业的医生,时代也呼唤“专业”的患者,这份专业是对医生生存状态和职业环境的深层感知和触摸。 “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重温这句话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又有何感触?医生不是万能的,比医人更迫切的是医心。但在现实生活中,患者或家属总是期待医生“先医病后医心”。 诚然,医患关系的主体不完全是医患双方,否则限制了医疗活动的范围。医疗资源是宝贵的资源,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分布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亟待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全社会都能投入精力。医改就是要从源头上破解大医院“一号难求”“一床难求”,小医院人才匮乏、缺少学科领队、没有拳头学科的困局。 建立合理有序的就医秩序,也是医改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例如,当大量来自基层的患者涌向上级医院,这本身就是一种“病态”的医疗秩序,也摊薄了医改红利。而且,这种情况还会造成整个医疗体系的梗阻。往小处说,最后添堵的是患者;往大处说,受困的是整个社会。 大医固然需要精诚,但在现实中,精诚不局限于医生本身,也取决于患者平和的就医态度,取决于医疗秩序的重构和优质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这既需要医生的自我完善和提升,也需要专业的决策者具备放眼全局、综合施策的视野,还需要患者秉持平和、包容的就医心态。 (作者供职于陕西省岚皋县中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