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七版:专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聚焦河南省艾滋病防治基层一线
1
11 1 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聚焦河南省艾滋病防治基层一线
 

河南艾滋病防治先进典型先进事迹报道

核心提示 :
    一袭白衣随风而舞、朴实而圣洁,斗转星移间,用大爱与责任诠释着职业特有的内涵。
    立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新时代,肩负着河南省疫情监控、病源追踪、重点人群干预、全人群健康素养提升、流行病学调查等重任的河南疾控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原建设发展战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遵循“巩固基础、强化重点、着眼全局”工作思路,践行“一体双轮一驱两翼”发展策略,积极应对重点传染病、慢性病防控和新发和复燃传染病带来的新挑战,用辛勤的汗水和专业技能为河南人民筑起一道道健康防线,在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方面成绩斐然。
    在第32个世界艾滋病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深入河南艾滋病防治第一线,挖掘艾滋病防治工作中质朴、鲜活的先进典型,讲述疾控人不畏艰难与艾滋病进行斗争的感人故事,展现了新时代河南疾控人的良好形象。

1.石朝辉——聚万般精湛于笔端

本报记者 杨须 通讯员 聂玉刚

平顶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实验楼8楼北面的5间实验室,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禁区”——艾滋病确证实验室。

在平顶山市辖区任何一家医疗机构筛查出的每一份可疑艾滋病阳性血液,都将在这个实验室里接受最后检测,生成“艾”与“不艾”的确证报告。

毫无疑问,面对一张张忐忑不安的面部表情,一个个抑或期盼、抑或失望的眼神,这份检测报告,犹如生死判决书。在这里,每份检测报告的诞生,都离不开一个人的签名——石朝辉,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的主管技师。他的意见和签字是艾滋病检验检测准确与否的最后一道防线。笔下千钧重,肩头万斤担。这对于石朝辉而言,非常贴切。

“我必须用犀利的眼光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为患者守护好这一道防线。”石朝辉的话犹如誓言,掷地有声。事实的确如此,担任此项工作11年来,他从未出现过错差错。

用4000个日夜解析“勤勉”的含义

乘坐电梯到8楼,穿上隔离服、鞋套,戴上帽子、口罩、乳胶手套,全副武装后穿过一条长长的走廊,来到艾滋病确证实验室门口,刷门禁卡,穿过清洁区、半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是对每一份血液进行“终极裁决”的地方。11年来,石朝辉几乎每天严格遵守每一道程序,开展更为严谨、细致的工作。

在实验过程中,每天反复洗手、消毒,致使石朝辉的手比常人要粗糙许多;为了避免划破手指造成感染,每天需要戴着双层乳胶手套,使他的手上时常被勒出一道道印痕;全副武装后后,为避免上厕浪费时间,很多时候,他不愿多喝水,甚至不喝水。一些朋友认为,他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有一些刻板、枯燥无味。11年来,石朝辉始终坚守在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一丝不苟,毫无懈怠,反而乐在其中。他始终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在于创造、在于奉献。我们以勤勉、敬业的精神,来逐步实现人生的价值。”

用呕心沥血淬炼专业实力

如果说勤勉是石朝辉工作的基石,那么专业实力则是他担当重担的根本所在。如何淬炼过硬的专业技能?石朝辉用实际行动给出的答案是“用心、多干”!

石朝辉除负责判断患者是否是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感染者工作外,他管理的实验室还承担着丙型病毒性肝炎、梅毒的筛查和确认工作,以及艾滋病患者及携带者的CD4+T淋巴细胞和病毒载量随检工作。

为了使更多的艾滋病患者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梅毒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他带领同事每年对吸毒人群、矿工、男男性行为等重点人群开展主动哨点检测;为了评估艾滋病患者的病情,指导他们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他和同事们还对辖区内所有艾滋病患者进行2~4次的CD4+T淋巴CD4细胞检测和1次病毒载量检测。此外,他管理的实验室还担负着质量管理、技术支撑、基层督导的职能,对全市负责筛查的实验室进行一年一度的艾滋病、梅毒检验能力验证,发放盲样,以及评价检测结果等任务。每年,他开展了多次检测技术培训,适时进行技术指导,完成艾滋病筛查实验室三级验收、检测点二级验收的审核工作。

自参加工作以来,他踏遍了全市30余家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和180家检测点,涵盖了全市辖区所有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妇幼机构、计划生育机构等。11年来,他每天陶醉在繁忙、奔波、劳累之中,几乎没有假期。

付出了艰辛  换来硕果累累

精准的实验研究判断、CD4+T淋巴CD4细胞和病毒载量检测带来的免疫力检测,还有联合抗病毒治疗的耐药检查,促使辖区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期限得到延长,一部分人的期望寿命得到实现,甚至和正常人无异。

石朝辉主管的艾滋病确证实验室,每年要参加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的各种能力验证十几次,有近100个盲样接受考核,每次的考核结果都是优秀;经过多年拼搏与发展,该实验室已成为河南省区域中心实验室,检验范围已经辐射汝州市、许昌市、三门峡市等。

多年来,在带领团队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他在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主持完成河南省科技厅科研成果《平顶山市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影响因素调查及生存模型的建立》。

多年的超负荷工作,致使石朝辉患了肩周炎、腰肌劳损等疾病。有时,他虽然很疲惫,但是一看到实验室的重活儿、零碎活儿时,他总是抢着干。比如维修、保养仪器、处理仪器轻微故障,以及搬运几百箱的艾滋病、梅毒母婴阻断试剂,甚至连分发、出入库登记等工作都由他来完成。他时常说:“实验室人员以女性为主,我是男士,我应该带头干啊!”

一路走来,他付出了艰辛与与汗水,换来了硕果累累。他微笑着说:“我的初心很简单,投身艾滋病防治工作皆因爱。”

 

2.李捍君——艾防战线上的铿锵玫瑰

作者与供职单位???

在工作与生活中,不认识平顶山市石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捍君的人,认为她是一位男士。其实,李捍君是一位女性。这也不奇怪,捍和君两个字组合起来,有强悍、果敢、坚强之意。事实上,在艾滋病防治(以下简称艾防)工作中,她的确不是一朵温室里的花朵,而是铿锵玫瑰。

身先士卒,她从不把自己当“老兵”

12年来,奋斗在艾防工作第一线,李捍君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足以让李捍君称得上艾防战线上的一位“老兵”,有资格“指挥”年轻人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她担任石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的职务,在完成管理工作的同时,她从不把自己当成“老兵”,从不摆老资格,遇到困难仍然冲在最前面,与大伙儿抢着干活儿。同事们纷纷说:“哪里危险、哪里任务重、哪里忙碌,哪里就能看到她的身影。”

常年与高危人群打交道,艾防工作者都知道,艾滋病患者害怕被歧视,所以对掌握他们病情的艾防工作者,总是怀着躲避、反感的态度,以致不接受治疗,尤其是年轻的感染者,大多数是不配合,甚至敌视艾防工作者。这样,时常让艾防工作者不知所措。

面对如此艰巨的工作,李捍君甘愿负重,率先挑起这个重担;不管对方的态度是不友好还是躲避、反感等,她仍然耐心地开导他们,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他们欣然接受为止。

2008年,石龙区有一位单亲家庭的小姑娘,在外务工时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小姑娘才17岁,难以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还担心家人不接受她,便躲在外边,长期不敢回家。

得知此事后,为了避免患者出现病情恶化现象,李捍君采取了先电话联系小姑娘,再对其家人进行讲解艾滋病相关知识以及宣传国家的防治政策,帮助患者家属接受现实,进而让患者愿意接受治疗。为此,她多次登门看望患者家属,与患者的母亲促膝长谈,耐心为患者母亲讲解艾滋病方面的知识,在征得母亲对孩子的谅解、接受现实以及关爱孩子后,还经常给小姑娘打电话,主动关心、鼓励她接受治疗,解决其生活上的实际困难,积极做好心理疏导等工作。

通过多次努力,小姑娘的家人对李捍君的行为非常感动。同时,小姑娘的抵触情绪消失了,慢慢地开始配合治疗。如今,这位患者的病情稳定,家庭幸福。

积极行动,她得到了患者的信任

但凡接触过的感染者,李捍君时常会主动关心和问候患者,以及打电话询问其身体、生活状况。同时,在交谈中,李捍君就能掌握患者的心理和身体状况,若发现一些心理问题,她会及时进行心理疏通,开展思想教育,使患者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病情,消除对疾病的担忧与惧怕情绪,从痛苦和沮丧中走出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可以说,患者的事情就是李捍君的事情。当患者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时,只要被她发现、知道,她就义不容辞地帮助他们协调、解决。如此一来,她与一些患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不少患者还时常来到平顶山市石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找她聊天、谈心。

由于长年累月的辛勤工作,她的身体变得非常虚弱,每到冬天就会患重感冒,持续发热,甚至咳嗽时间长达两三个月。其间,曾有一对患者夫妇发现李捍君患病后,就为其悄悄买来营养品,并坚持让她收下。同时,还有一位患者对李捍君说:“李主任,您对我们这么好,我们非常感激。您尽管放心,我们会主动配合治疗疾病的。”

真心换真情,患者对她直言

在实际工作中,李捍君积极主动作为不仅体现在对患者的关心、鼓励上,对工作亦如此。20074月,李捍君开始从事艾防工作。她在感到艾防工作责任重大的同时,还清醒地认识到,只要防控工作做得好,健康人罹患艾滋病的概率就会降低!

为此,在走上岗位的第一天,她就迫不及待地来到平顶山市防疫站性艾科,向资深的工作人员请教问题。就这样,一咨询就是整整一天,在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前辈的工作经验与技巧。从此,他下决定把把防控工作做扎实,力争做出成效。

12年来,在从事艾滋病防控管理工作中,她带头开展患者及感染者的随访监测、组织发放各种宣传材料,以及深入高危场所组织宣传教育等工作。在工作中,在细节处,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中,彰显出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她对同事说:“工作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我愿意把百分之百的激情投入工作中,从而让生命之花在岗位上绽放。”

 

3. 宋巍——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劝慰

作者与供职单位???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之所以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深切地告诉我们,医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为了人、为着人的。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宋巍对这句话,有着更深的感悟与体会。

因为,他每天面对的患者,均是艾滋病感染者。他在履行一名医生职责时,能够更多地满足患者的精神、心理需求。

有时去治愈

2007年,宋巍开始负责平顶山市艾滋病患者的诊治工作,作为平顶山市艾滋病防治专家组成员之一,他负责患者治疗方案的制订和免费药品的发放工作。

自从接管患者后,宋巍逐步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有被社会歧视、不被理解、心理复杂等特点。随后,宋巍对患者进行耐心沟通和宣传防治疾病知识。为此,他为自己立下一条规矩: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关心患者。多年来,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在他负责诊治的患者中,段某曾经绝望了,由于他是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炎,病情非常严重,甚至奄奄一息;在此之前,他的妻子因艾滋病合并脑炎突发脑疝去世。当时,段某早已债台高筑。唯一让他留恋的,是他16岁的儿子。为了生活得好一些,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感染科接收治疗。

当宋巍得知患者的详细情况后,便号召全体职工为段某捐款、捐物,以及联系社会志愿团体给予其帮扶。在宋巍的积极引导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最终段某得到了及时救治。

常常去帮助

十几年来,宋巍认真负责平顶山市艾滋病患者的诊治工作,承担起艾滋病患者的诊断、发药、健康教育、心理治疗、督导等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他与艾滋病患者进行零距离的沟通,用一颗真诚的心常常帮助患者、安慰患者,促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一天,有一位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的女性患者,被确诊感染艾滋病后,对生活彻底绝望了,她拒绝接受任何治疗。看着患者一对儿女失声痛哭的情景,宋巍耐心地开导她,从有关艾滋病的现状和治疗前景讲起,到宣传国家的防治政策等,从而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了顾虑,从而尝试着进行抗病毒治疗……最后,这位患者接受了常规治疗。随着免疫功能日渐恢复,她的体重也慢慢上升,从而她对生活的有信心了。3个月后,患者的身体健康了,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当别人每次提到宋巍的名字时,她微笑着说:“我非常感激宋巍!他让我重获新生。”现在,她和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总是去劝慰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惧怕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对此,宋巍在面对患者时,考虑得更多的是感染者和患者的心理感受。为让患者顺利接受治疗,消除顾虑,他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他向患者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及微信号,不论白天还是晚上,随时接听患者的电话和微信咨询,及时给予患者关心、帮助与心理安慰。二是他恪守安慰的原则,即“三真、四心、一保密”,“三真”是用真心、真情、真爱;“四心”是有爱心、有耐心,要热心、精心;“保密”是对患者的病情、隐私以及一切资料给予保密,让患者到医院有回到家的感觉,享受到做人的尊严。

其实,作为平顶山市艾滋病防治专家组成员,宋巍还负责县区、基层人员的艾滋病培训、会诊、督导艾滋病患者的治疗情况等工作。在平顶山市艾滋病救治工作规范化过程中,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提高了全市患者的救治率,降低了疾病流行率。

在付出艰辛、取得显著业绩的同时,宋巍也收获了患者的信任。一些患者及同事说,宋巍无愧于“忠诚特殊使命 ,担当神圣职责”。

 

4.王俊丽——工作是暖心、快乐、帮助

???作者

你会如何评价自己的工作呢?如何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呢?我感到答案里应该包含做事的准则、理想、信念,以及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

工作,即是帮助他人。这是平顶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俊丽给出的答案。参加工作16年来,在她看来就是一件暖心、快乐的事情。

摘掉手套采血,引导高危人群接受检测

作为一名艾滋病咨询员,王俊丽的日常工作除了接受患者咨询,还需要为高危人群采血, 往监测单位送血样,以及进行艾滋病疫情上报、哨点监测等。

前几天,平顶山市、区的男同性恋人群有一个活动,王俊丽和同事一起去活动现进行义务宣教,讲解艾滋病的注意事项和防治知识,并现场采血,为他们做免费检测。然而,面对特殊的群体,看似简单的工作,开展起来却不顺利。在活动现场,没有一个人愿意接受免费检测,一个男同性恋说:“你最害怕感染艾滋病病毒了!你歧视我们,你给我们抽血还戴着手套。”这句话打破了现场的沉默。

听到他的话后,王俊丽就当场摘下手套,微笑着招呼他们:“来,我帮你采血。”为这位小伙子采完血后,王俊丽坦诚地说:“我也害怕感染艾滋病病毒,因为我也有家人,也有孩子。现在,我们有方法避免感染,为什么不采取保护措施呢?而且,所有人都不愿感染艾滋病病毒。为此,我们及时来到现场采血,目的就是采取干预措施,通过一系列的检查,确诊感染了病毒,就可以服用国家免费发放的抗病毒药物,来抑制病毒生长,从而降低发病率。没有感染病毒的,还能学会防治疾病的方法来保护自己。”

王俊丽说了这番话,加之摘掉手套的真诚行为,打动了现场的人。随后,陆陆续续有不少男同性恋人自愿接受检查。后来,他们还直接来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检测。

不急不躁,勇敢面对,真诚相待,站在患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是王俊丽之所以能打动检测对象的关键。究其根本原因,不难发现,只有拥有愿意去帮助患者的一颗恒心,才能促成16年来的始终如一。

一次经历,她深刻体会到感染者所承受的压力

有一次,王俊丽在为一位艾滋病感染者抽血时,猝不及防地被针头刺破皮肤。当时,她稳定一下情绪,把情况告诉了科室负责人。几个小时后,她拿到了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预防用药。由于身体素质不太好,两天后,王俊丽开始出现了药物的副作:头晕、恶心、失眠等。面对充满着未知的监测结果,她被恐惧、焦虑困扰着。

与此同时,她不断鼓励自己:“害怕和恐惧是没用的,要按时吃药,只要用微笑面对生活,一定会没事的。”就这样,她没有向单位提出任何要求,依然继续工作。

幸运的是,化验结果显示这阴性;3个月过去了,化验结果显示的还是阴性。

面对这个结果,王俊丽说:“生命就是一个历练的过程,这次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HIV感染者所承受的压力,以及我做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走出阴霾,我发现路边的一草一木在微笑。感谢经历让我成长,感谢生活让我领悟什么是幸福,让我懂得了知足,快乐。我应该去帮助患者,能帮助患者是一件暖心、快乐的事情。”这番话,让同事们对其产生了敬意。

如果说是特殊的工作造就了王俊丽平和、安然的心态,那么,这份工作应该是暖心、快乐的,具有温度的。

16年来,王俊丽帮助了无数被病痛折磨的患者与咨询者,帮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和对未来的希望。她坚定地说:“我是一朵小花,努力向着阳光的地方生长、开放,然后散发出自己的芬芳。”

 

5.李化荣——艾防战线的先行者

作者???

 

先行,很多时候,与挑战更多未知的风险同义。而选择成为先行者,不仅需要有足够的勇气,还需要有足够的热爱与奉献精神。

如今,在全省的疾病预防控制行业中,当同行们回首往昔,也纷纷为她点赞。她就是焦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化荣,是艾防战线上一位名副其实的先行者。

踏出守护的脚步

199210月,李化荣开始在焦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当时,她未曾想到自己要走在艾滋病防治的前线。

参加工作第3年,李化荣和科室同事在有偿供血人群中,发现了焦作市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那时,尚没有规范的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的知识培训,更没有预防疾病的药物。面对困难,李化荣没有退缩,没有惧怕,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为患者抽血、检验、告知,以及提供咨询服务。每个检测环节,她都认真、细致对待,给予患者真诚的关爱。

为了摸清艾滋病在有偿供血人群中的感染情况,她积极制订调研方案,对焦作市有偿供血人员开展了全面的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于是,她每天骑车奔忙于各个血站和医疗机构血库之间,反复讲解对供血人员检测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再抽取血样回单位加班加点进行实验室检测。做好这项特殊的工作,面对家人、同事以及其他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不理解,她没有停止脚步,仍然阔步前行。就这样,在1995-1997年之间,她和科室人员一起在4600余名外地流动供血人员中,发现20余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为焦作市及早制定防控疾病的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2年的春季,焦作市还没有针对艾滋病患者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当了解到驻马店市上蔡县引进了少量抗病毒治疗药物后,为挽救患者的生命,李化荣在大年初六就赶往上蔡县。后来,她和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进行协调,为焦作市联系到20人份的抗艾滋病药物,为艾滋病患者带来了希望,也迈开了全市对艾滋病患者进行规范治疗的第一步。

此后,在国家政策没有全面实施前,李化荣依然积极为患者到处奔波,联系医院、联系药物;对特殊的患者,她坚持带着患者到郑州市、北京市的专科医院就诊,好让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一路撒播爱和温暖

1995200510年间,艾滋病的检测、治疗、随访工作均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李化荣始终站在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第一线。

1997年,李化荣结识了刚上班不久的年轻患者慧慧(化名)。慧慧因为家庭贫困,上学期间多次到单采血浆站卖血,以便补贴生活。上班后,慧慧因为持续高热,住院治疗,被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那时,社会上大多数人认为艾滋病是一种“罪恶”的象征,只有行为不良的人才会患这种病。因此,慧慧在病情确证后,就成为无依无靠的人。

首先,因为身体原因及艾滋病疾病本身的因素,她不能正常上班了。随后,新婚不久,丈夫离她而去,外出打工。紧接着,娘家的哥嫂不愿和她在一个锅里吃饭,母亲也流着泪劝她单独租房……

面对这样的特殊患者,李化荣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她每天定时给慧慧打电话、发短信询问病情、安慰她,并劝慧慧的父母多陪她聊天。李化荣也每周抽出下班时间,带上水果去看望慧慧;在当时没有抗病毒治疗药物的情况下,李化荣为慧慧送一些缓解病痛的药物;遇到慧慧病情加重时,李化荣还给慧慧打针、输液。就这样,李化荣陪慧慧走过了人生最后的几个月。

随着艾滋病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李化荣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对艾滋病高危人群的监测和干预方面。为了保证高危行为干预工作的逐步实施,焦作市卫生部门成立了高危行为干预工作队,李化荣作为队长,带领队员深入社区、戒毒场所、娱乐场所进行摸底调查,为吸毒人群耐心讲解吸毒的危害,如何处理戒断症状、规范使用美沙酮药物等知识;指导他们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带领队员深入娱乐场所对性服务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性病防治、生殖保健等知识培训;发展同伴教育宣传员,全面推广使用安全套。这样,使焦作市性病和艾滋病防治工作跨入了全省前列。

一路走来,视患者如亲人,李化荣收获了患者的信任,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自20082018年,她连续11年被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评为艾滋病防治先进个人;2015年获评全省“我最喜欢的健康卫士”等多项荣誉。

 

6.梁瑞——让艾防之路有温度

作者???

 

如果说,走上艾防之路是焦作市解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梁瑞的无心之举,那么20年来,让艾滋病防治之路有温度,充满爱,则是她的坚守。

挑重担,讲奉献

由于解放辖区为焦作市的中心城区,所以管理的艾滋病患者的数量一直居于全市首位,在最初接触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时候,还是“80”后的梁瑞就丝毫未表现出畏惧和退缩。

在艾滋病患者获知确证结果时,基本上每个患者都要经历从悲伤、愤怒、拒绝、否认、崩溃、自暴自弃到慢慢接受现实、接受治疗这个艰难的心理历程。为此,梁瑞还专门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在患者遭受疾病折磨的时刻,她总是用爱心、耐心、关心、责任心关怀他们,帮助他们消除病痛,走出阴影。

2004年,河南省开展既往有偿供血人员大普查工作。梁瑞每天跑办事处、下社区,跟随社区人员一起入户调查、登记建档、汇总上报,对核查出的既往有偿供血人员,及时安排采血工作,并将每天采集的血样送至焦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在近两个月的调查中,她没有节假日、没有下班时间,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

面对既往有偿供血人员这个艾滋病感染的高风险人群,在当时没有科学的防范措施、健全的职业暴露处置程序及药物的情况下,调查、采血、送样随时都有发生暴露的危险,可她没有丝毫的顾虑和恐惧,始终坚持在工作一线,出色地完成了普查工作。

2007年之前,对艾滋病患者的抗病毒治疗还没有规范开展起来,没有设置治疗点。当时,梁瑞不但负责辖区所有艾滋病患者的流调随访,还负责治疗服药工作。为做到对患者的规范管理,她结合工作特点,设计制作了抗病毒治疗随访情况记录表,记录患者随访次数及日期,附在每一份治疗档案内,在她管理的患者中无一例出现随访缺失。

爱如溪流,温润如初

2005年,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在焦作市开始开展。当时,医疗机构母婴阻断措施尚不健全,母婴阻断药物欠缺。

一个中秋节的夜晚,有一名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阳性产妇即将分娩,接到医院的电话后,熟知艾滋病母婴阻断方案的梁瑞迅速离开家,赶往单位取药;向上级领导汇报情况,赶在产妇生产之前将药物送到医院;现场指导医务人员给产妇服药,详细告知新出生婴儿的用药及随访知识。当她离开医院时,已是深夜。

2017年,有一位患者的确证检测结果显示“不确定”,需要在1个月后再进行检测,按照随访流程,要等待阳性确证结果出来后再进行流调。但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负责的态度,梁瑞仍然给患者打电话询问情况。了解到患者想放弃治疗的情况后,梁瑞考虑到这名患者可能是由于自身免疫功能低,造成的确证结果不确定;如果放弃治疗会有生命危险,积极治疗还有希望。于是,梁瑞向上级领导请示后,联合抗病毒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到患者家中。面对患者心灰意冷、不吃不喝的状况,在患者床前,梁瑞从艾滋病对身体的影响到现在治疗技术的提高,从国家的“四免一关怀”政策到家庭责任的担当,进行了耐心讲解和劝导。终于,患者流下了感激的泪水,愿意接受治疗。1个月后,通过精心治疗,患者的身体有了好转,确证结果报告为阳性,但患者经过正规的抗病毒治疗,目前已经恢复得很好,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面对每一位患者,梁瑞始终以医者仁心,使患者冰冷、忐忑、消极的心变得温暖起来,从而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自参加工作以来,梁瑞多次获得省、市、区艾滋病防治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但她从不骄傲,她说:“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

 

7.

冯海娟:责任和爱心成就生命最美的尊重

本报记者 杨 须 通讯员 聂玉刚

犹记得,第一次接触艾滋病患者时,当我看到因为母婴传播而不幸被感染的小孩时,现任灵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艾滋病防治科副科长的冯海娟,当场流泪了。她不仅为幼小的生命患病难过,还为不能帮助他们而内疚,力不从心的挫败感深深地刺痛了她,她感到身上责任重大,从此更加坚定了誓与艾滋病斗争的决心。

2010年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以来,冯海娟面对不少艾滋病患者或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对于这些患者,她从未有过歧视和害怕心理。而是像一朵昂头迎向太阳的向日葵一般,传递着光明和正能量;用责任与爱心,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给予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最美的尊重和关怀。

承受重压,胆大心细女汉子

由于艾滋病的特殊性,被感染之后,那种“歧视”不约而至。有人患病后,因恐惧或者害怕被传染,连其家里人都躲得远远的。多数患者在被告知艾滋病呈阳性时,会出现烦躁、恐惧、愤怒等情绪,甚至有的患者会把愤怒发泄到医生身上,造成医生人身伤害,危险可想而知。而对确认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感染者和患者进行阳性结果告知,又是防艾工作者必须做的工作。

每遇到这种情况,冯海娟都顾不上这些,首先要完成的就是工作,她凭借专业的敏锐和谨慎、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足够强大的内心,用行动与语言感化他们,缓解被感染者或者患者的心理压力。谈起自己的工作内容,冯海娟说:“开始参加工作时,作为一名新兵,我也曾恐惧、害怕过。可是,现在我都习惯了。”

时至今日,冯海娟还记得2013年夏天,她收到患者的一份确诊阳性报告单时的情景:“报告单上的电话号码是空号,而地址只是写着本市的某个村,未有具体村组和门牌号。”

“要立刻告知患者病情,并让其尽快接受治疗,还要做好保密工作,又不能大张旗鼓地进行寻找。”到达该村后,冯海娟让乡村医生及其家属先离开,“当时,情绪消极的患者就在房门紧闭的里屋,不愿意开门。冯海娟就在外屋搁着门做思想工作:“我知道这是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但只要尽早治疗,积极配合,按时服药,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通过1个多小时的沟通,那扇紧闭的房门才缓缓打开。

对于冯海娟来说,打开的不仅仅是一扇房门,更是打开了患者信任的心门。同时,也让她意识到肩上的责任。

真诚关怀,轻声细语知心姐

在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关怀上,冯海娟经常深入艾滋病患者和高危人群中,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从身体上、心灵上关爱艾滋病患者,用专业知识引导他们正视疾病,开展他们勇于与疾病斗争,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为了使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能够享受国家的免费政策,她积极为他们申请办理低保卡,督促每一位患者办理免费治疗和补助发放的相关手续;登记受父母感染艾滋病影响的儿童,使艾滋病患者和其未成年子女都能享受到国家的政策补助。每当看到经过她的努力,感染者和患者都能与正常人一样乐观地生活,她感到非常开心。

有一次,一位大学生患者不配合治疗,一直不接听冯海娟的电话。她就抱着试一试的心理,通过患者的手机号添加了微信,没想到两天后顺利添加了患者的微信号。经过与患者长时间沟通得知:这名患者不仅担心隐私暴露,更害怕得了艾滋病会被隔离,会失去人身自由所以不愿意检查和治疗。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后,冯海娟讲解疾病的知识、宣传国家的政策,引导患者正视疾病,慢慢地树立起了生活的信心。随后,患者告诉冯海娟:“上高中时,在校外认识了一个‘大哥哥’……得知原因后,她进一步向患者介绍治疗方案,最终打消了患者的种种顾虑,接受了治疗。”

主动作为,不忘初心特种兵

在工作中,针对一些外出务工患者过年才回家,经常会错过统一检测免疫力细胞的时间,无法详细了解自己的病情。得知这一情况后,每年春节,冯海娟就与相关人员一起下乡为这些患者采血,然后再送到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检测。

通过这件事情,她对自己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防治艾滋病不能等感染了再做工作,应该提前预防,加强宣传,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传播者。

为此,她与科室人员一起,有重点地开展艾滋病宣传“六进”活动,分别到学校、医疗机构、建筑工地、车站等开展艾滋病防治专题讲座,发放相关宣传手册。比如,针对高中生艾滋病知识缺乏,预防知识了解得少,对艾滋病蔓延的危机感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等情况,在进校园宣讲中,冯海娟从青少年艾滋病疫情分析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艾滋病的发病状况、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并用真实的事例、大量的数据以及触目惊心的图片,让师生们深刻了解艾滋病的严重危害,以及如何有效防治艾滋病等知识。

同时加大对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的干预力度,她深入强制戒毒所、娱乐场所进行摸底调查,为吸毒人员耐心讲解吸毒的危害,对娱乐场所工作人员加强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鼓励她们发展同伴教育宣传员。

多年来,冯海娟以过硬的专业知识,勤奋工作,用责任和爱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荣获“河南省艾滋病防治先进个人”“三门峡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8. 陈欣:扎根基层的一线防艾人

本报记者 杨 须 通讯员 聂玉刚

作为疾控基层一线的艾防人,三门峡市湖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性病防治科科长陈欣,在湖滨区艾滋病防治工作岗位上,十几年如一日,带领艾防团队,凭借博大的爱心、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谦和乐观的处事态度,走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心理,引导其积极面对生活。她个人先后荣获河南省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艾滋病防治、结核病防治先进个人等荣誉。

耐心沟通

为了探索艾滋病防治经验,她和同事们时常深入社区、工地、羁押场所、娱乐场所进行摸底调查,建立患者的数据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性监督、防控知识宣传、行为干预等工作。

为了打开艾滋病宣传干预和咨询检测这层“坚冰”,她和同事们一遍遍登门开导,与想轻生的年轻大学生感染者促膝谈心,鼓励其与疾病进行抗争;与感染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孕妇宣传预防知识,协调接生医院,重新树起生活的希望……

针对一些患者不配合治疗、依从性差等特点,陈欣总是不厌其烦地联系、沟通,耐心解释预防疾病的知识与国家的防治政策等,以真心换信任。无数次的电话被挂断,无数次的闭门不见,无数次的躲避,甚至言语威胁,可她却从未妥协过。

每次经过努力,当看到感染者和患者能够正视现实,接受干预和治疗,像正常人一样能够投入正常的学习、工作中,她就觉得付出再多也值得。

一个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后胃肠反应较大,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产生放弃治疗的想法。在随访中,陈欣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耐心为其讲解按时服药对稳定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降低因服药带来的不适感等。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儿,改变了患者的想法:答应好好配合治疗,为了自己和家庭,与疾病进行斗争。

主动贴近

艾滋病素有“悄然传染的‘癌症’”之称。其防治工作是一项具有一定危险的职业,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艾滋病曾经一度让人谈“艾”色变。而陈欣因为职业的特点,必须与患者密切接触,时刻都可能面临危险,而且危险是各种各样、不可预测!可能就是一次阳性检测结果告知,也可能是一次感染者情绪的发泄;面对面沟通,甚至是一次同性恋场所的随访摸底!

不是不辛苦,不是不害怕,陈欣深知,只有真诚面对、主动贴近这一特殊群体,为其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就能早一点儿让感染者了解病情,规范治疗,就可能降低被感染的风险。陈欣感到这份责任,容不得她有半点儿犹豫、退缩!

一位艾滋病行动不便的患者,在发现病情时出现了严重感染,随后又发现了骨结核。而他跟其他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样,每年需要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4CD41次病毒载量检测,而由于行动不方便,陈欣就主动提出上门为其提供抽血服务,但患者担心隐私问题,有所顾虑。为此,陈欣将电话号码留给这位患者,告诉其有啥需要可随时联系她,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与了解,患者消除了顾虑,同意其提供上门抽血服务。

以诚相待

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艾滋病病例的日常管理,是一项繁琐且耗时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及配合。

就在陈欣刚到艾滋病防治科工作的时候,一对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年轻夫妇,很想有自己的健康孩子。当时,陈欣既紧张又害怕:紧张是当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害怕的是担心阻断失败,对这个家庭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压力可想而知,为了做好这列母婴阻断工作,陈欣被抽调专门负责对这个双阳家庭进行一对一管理。当时,陈欣也刚刚怀孕,家人特别担心她被动感染,要求她请假在家休息。不服输的陈欣耐心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做好日常的随访、发放抗病毒药品,并嘱咐年轻夫妇按时服药。正是因为她以姐妹般的关心和帮助,赢得了这对夫妇的信赖。

当孩子出生的那天,产妇对陈欣说:“非常感谢你,给予我们帮助!现在,我顺利生孩子了,你要好好休息。”由于陈欣对她们干预到位、采取措施得当,在追踪随访孩子18个月后,最终阴性检测结果出来的那一刻,这对夫妇流着激动的泪水说:“谢谢,谢谢,太感谢你们了,是你们挽救了我们整个家庭!”

 

9.

 

    李建成:我只是履行自己的职责

 本报记者 杨须 通讯员 聂玉刚

 渑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防科的李建成,自1985年参加工作至今,已在疾病预防控制战线上耕耘了33年。特别是2005年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以来,他不忘初心,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2009年,被河南省疾控中心评为艾滋病防治先进个人。

李建成始终如一的付出,得到艾滋病感染者和业内同行的一致肯定:在同行眼里,李建成是位“老师”。他的和气、踏实肯干和过硬的知识理论使他成为大家眼里的“标杆”。在艾滋病感染者心中,他就是“亲人”。他们说:“有‘李专家’在,我们与疾病抗争的信心与底气就足,就有勇气重新面对生活。”

重宣传、抓学习、熟业务

打铁尚须自身硬。为了掌握艾滋病防治全方面的知识,李建成很清楚,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就必须从抓基础、强素质、熟业务、重预防入手。

工作以来,李建成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始终把学习摆在突出位置,既积极参加培训、交流、座谈;从2005年从事艾滋病防控工作以来,他更是设法挤出工作之余时间,认真学习掌握艾滋病监测检验、防治技能等专业知识,进一步给自己“充电”。

在开展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和自愿咨询检测工作中。首次发现HIV感染者和病人时,他总是与科室人员一道,在明确HIV感染者和病人的权利、义务和社会责任的同时,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如每次性生活时要使用安全套;生活中的一般接触不会传染;要尽早把感染情况告诉配偶;到医院看病,要把情况如实告诉医生;如果故意传播艾滋病,要追究刑事责任等。

10余年中,李建成共组织发放各种艾滋病宣传材料18种,12.5万余份,VCD150盘,安全套65597只,举办艾滋病预防知识讲座10期,培训人员576人,接受电话咨询5403人次,VCT咨询3961人次,建立HV感染者档案230余份。随访万余人次,对孤儿关怀42人次。

重预防、破难题、求实效

HIV感染者和病人的医学调查和随访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工作,难度较大。特别是首次上报无联系方式的HIV感染者,为找寻患者,往往需要翻山越岭步行数里、数个行政村,很多时候找到地方却找不到人。

但是李建成与科室人员克服困难,深入乡、村基层走访调查了解情况。每年随访HIV感染者和病人1000余人次,没有遗漏一位HIV感染者。同时,时常和艾滋病患者拉家常,询问生活寒暖,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2013年的一天,一对夫妻带着两个小孩子来做HIV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其妻子是初筛阳性,丈夫王某(化名)呈阴性,其中一个女儿也呈阳性。阳性血样随即被送往市疾控中心,被确认为阳性,不久王某的妻子不幸去世。

在推算王某与妻子末次亲密接触的时间得知,王某做检测时并未过窗口期,李建成就建议王某再次筛查。结果也被确认为阳性。面对生活失去信心的王某,李建成耐心地从家庭生活、病情治疗到讲解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对王某进行心理疏导,最终步入治疗检测、正常随访管理的轨道。后期随访中,看到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和缺少母爱的孩子,李建成又撮合一个单身的女性艾滋病患者和王某组成了新家庭。王某又重新然起了生活的希望。

受其位、尽其责、谋其事

“阳性育龄妇女处于性活跃年龄,做好阳性育龄妇女随访对社会意义重大。”李建成说:“艾滋病因当前无法彻底治愈,而曾一度让人恐慌。我既然担负了这个岗位,就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就要面对它,决不避让。”

一次,李建成到医院看望一个艾滋病病人,坐在床边与其亲切握手交谈,该病人流着泪说:“你不怕我的病传染给你吗?许多人甚至一些亲友都害怕而远离我,更没有人敢和我握手呀!”该患者出院后,李建成还经常到病人家看望,拉家常,鼓励其面对现实,积极接受治疗,享受正常人生活。

2015年,有1位孕妇得知自己感染上HIV,心里非常恐惧,李建成得知此事后,多次登门看望,耐心讲解艾滋病防治知识。终于打动了这位感染者,她坦然告知配偶实情,并动员丈夫做HIV抗体检测,结果阴性。随后,李建成又帮她联系了妇幼保健院有关科室河南省六院,领到了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药物,做了病毒载量检测及其他检查,使其顺利产下一个健康女婴。

李建成从事艾滋病母婴阻断工作以来,先后成功帮助4HIV感染者孕妇,有效避免了艾滋病的母婴传播。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