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杏林深耕结硕果 乐业精业为群众
发挥中医食养文化的优势
两大国际脊柱微创中心落户河南省直三院
1
11 1 2019年11月12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杏林深耕结硕果 乐业精业为群众
 

杏林深耕结硕果 乐业精业为群众
□闻善乐

人物简介

    闻善乐,河南省邓州市罗庄乡人,1929年出生,中共党员,主任中医师,全国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他于1961年毕业于河南省平乐正骨学院。2008年6月,他荣获河南省中医管理局“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先后两次被遴选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等。

   从邓州到洛阳,我的医学启蒙和求学之路

   小时候,我母亲时常在农闲时,带我到舅父家住一段时间。外祖父一家既是书香门第又是中医世家,家中还开着中药铺。我常常目睹舅父受到患者家属邀请后,背着药褡子(药箱)到患者家里治病的情景。舅父时常走乡串户为患者送医送药,深受当地群众的敬仰与爱戴。有时,他会收到患者送的牌匾等。我时常梦想着,长大后如能像舅父那样会给群众治病,该多好啊!
    机缘巧合,就在1948年春天,我上学的那所高中停办了。自此,我开始跟着舅父学习中医基础知识与诊疗技能。每天,我跟随舅父侍诊、出诊、开药方、为患者送药,以及帮忙炮制中药等;舅父教我研读《药性赋》《脉诀》以及《医方集解》等典籍。这是我迈入岐黄之路重要的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加大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力度,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当时,我参加了县办的为期3年的中西医学习班。从此,我系统地接受了中西医的教育,亦为我走向医学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3年,24岁的我毕业了,幸运地被分到镇平县基层卫生所工作。我十分珍惜这次机会,总想把工作干得好一些;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还时常帮助其他医生治疗一些外科或者内科的患者。同时,我利用零碎时间阅读针灸类的书籍,掌握了针灸学的基础知识。于是,我开始在自己身上找穴位练习扎针。随后,我还为一些患者治疗疾病,取得了满意疗效。1956年8月,县卫生主管部门(卫生科)将我调到县卫生院工作。我开始跟着名老中医汤明甫做临床工作。新的诊疗环境,拓宽了我的视野。况且,在工作中,我与一些老中医接触的机会比较多。他们在诊治疾病时,注重辨证施治,遵循“天人合一”以及治未病思想,时常取得满意疗效。而我接诊患者时,因不能很快确诊患者的疾病,时常有一些惊慌的感觉。我深知,这主要是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和缺乏诊疗经验导致的。因而,我萌发了进入中医高等学府学习的想法。
    1958年7月,我通过考试,顺利被河南省平乐正骨学院专科班录取,开启了新征程。当年,由于我爱人考入郑州建筑工程学院,我们将一双年幼的儿女送给父母抚养。第二年,我的家乡暴发了流行性乙型脑炎,我的女儿不幸夭折。后来,我与爱人团结奋斗,克服困难,坚持读到毕业。1961年,我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工作。从此,骨伤科专业像灯塔般照亮我前行的路,并伴随我至今。

临床实践出真知,精业奉献为百姓

   自从留校工作后,我积极进行临床实践,一边向资深医生学习临床经验,一边抓紧时间自学尚未牢固掌握的知识与技能。除了认真阅读有关骨科的书籍外,我还阅读有关骨科的杂志、文献等;结合临床实践,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病例进行总结,对一些典型病例和有学术价值的X线片以及科研课题资料,则分门别类地妥善保存。在临床上,我对每一个患者从诊断到治疗以及预后,均进行了严谨而细致的总结。我的业务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
    1973年春天,一位中年妇女来到我的诊室就诊。她伸出右手食指,痛苦地说:“大夫啊!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这个手指已经疼痛3年多了,不能干活儿。有时,这个手指上有水,也会引起一阵剧痛!”经过仔细检查后,我确诊其为医学上尚属罕见的血管球瘤。同时,我让患者做病理检查,检查结果也证实了我诊断的正确性。随后,我进行对症治疗,患者的症状有所缓解。一周后,患者痊愈。1978年,我将该病例的诊疗过程整理成资料,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发表。当这篇文章发表后,从外省陆续来了几位患者,均被我确诊为血管球瘤。我均运用同样的小手术,为患者治疗疾病,患者痊愈后满意而归。这些患者多是在当地医生的推荐下前来就诊。原来,当地医生读了我的论文后,觉得方法可行,就转告患者找我治病。
    通过此病的诊治,我有以下体会:一是在临床中,必须重视患者的主诉内容。医生应抓住患者最突出的症状寻找病因、病理,以明确诊断,为治疗疾病提供真实依据。这样就符合中医学所倡导的“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二是在治疗上,医生不能随意答应患者的要求,否则不能取得满意疗效。正确的方法是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坚持治疗原则,方可取得满意疗效。三是医生在临证时,要及时总结经验,并写成文章在媒体上发表,以达到普及与推广的作用,使患者(尤其是罕见病患者)得到及时诊治。
    20世纪80年代,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医、发展中医的政策。当时,中医正骨科医生时常与X线打交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烧伤疾病,甚至有的医生为此而献出了生命。一些老中医因手上有放射性皮炎,长期遭受疾病折磨,由于疾病迁延难愈,担心发生癌变而被迫切除病指,留下终身缺陷。我双手的皮肤也被X线烧伤为二级损伤。我们为了发展平乐正骨术,即使受到伤害,也无怨无悔。如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与探索,正骨手法已经成熟、规范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诊疗设备的更新,防护措施日益科学而完善,被X线烧伤的事情已成为历史。现在,年轻的骨科医生可以大胆地工作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来,我在国家级医学期刊上(多为中国系列杂志)发表论文近70篇,其中一些新经验、新见解与新发现已为国内同道所引用;荣获科技成果奖4项,出版医学专著6部,其中有两部专著分别荣获我国北方十省市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二等奖。能为中医学术做出一些贡献,我深感欣慰。

中医药的传承与老中医的期望

   几十年来,我常常肩负着医疗、科研与教学任务。我认为,对一名医者来说,能把自己所继承与创新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下一代,把得之于社会的还之于社会,更好地推动中医学发展,是医者最大的愿望。
    我曾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带教的学生由于临床业绩突出,曾于2007年10月荣获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发的“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我亦荣获“名师”荣誉。2011年,年逾耄耋的我,再次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并建立了工作室。我决定按照国家的要求,保质保量、不负使命地按时完成传承任务,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振兴发挥余热、再立新功。
    虽然带徒学习、培养人才的质量是有保证的,但每位老师历时3年,只能带出一两名学徒,这对弘扬正骨技术、推动中医学术发展,以满足广大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一直承担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举办的大专班以及其他类型的进修班的授课与带教任务。我始终认真备课,经常融入国内外以及在临床研究中的新经验、新成就,寓教于研,使教学内容紧扣学术发展的脉搏,从而激发学生搞科研的兴趣。为了使学员们能够听得懂、记得牢,我时常采取通俗易懂的话语,让学员们能够将所学运用到工作中;我搜集和积累各种骨伤、骨病的典型X线片,穿插在讲课的内容中。为此,我还制作了3部专题幻灯片,除了便于参加学术会议外,还经常用于课堂讲授,实现了直观教学,使理论与实际得到统一。
    在带教过程中,我时常鼓励年轻医生要敢于勇挑重担,在复杂多变的疑难疾病面前灵活运用诊疗方法,大胆创新,沉着应对;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心,要对患者的健康负责;要时时处处关心、体贴患者,适时给予精神安慰,让患者有家一样的温暖。只有这样,患者才能积极配合治疗,才能顺利康复。

中医药事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医药法》。随后,国家出台了《中医药法》的配套政策——《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等。
    这些政策得到全面实施,给民间具有一技之长的中医药人带来了机遇。正是这些好政策的落实,使我坚定了传承中医、创新中医的信心与勇气。我之所以能有这些成绩,得益于国家的战略决策;虽然想法与实践有一定的距离,但在创新的过程中能够取得成功,得益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政策。目前,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快速、稳步发展,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的发展就是缩影之一。
    如今,我带教的一批批学员早已奔赴祖国各地,为患者的康复施展着才能。这使我产生了“桃李满天下”的喜悦之情。每当我看到历届毕业学员与老师们的合影照,我仿佛又站在讲台上与学员们共同探究医理、切磋技艺,一种幸福感便涌上心头。
    今天,中医药事业正以蓬勃的姿态向前发展,年轻中医要牢记自己是中医的传承者、发扬者、创新者,要昂首走在时代的前列,沿着中医的道路传承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创造中医药事业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文字由刘永胜、邓江海、 胡明昊整理;图片由作者提供)

 

医学专著

整理医案

参加中医统一病名编组(前排右二为闻善乐)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