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 孙海波
食管癌是消化系统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食管癌发病率高于其他国家,世界上一半的食管癌患者在我国。河南是中国食管癌发病率和发病人数较高的省份之一。2018年河南省肿瘤登记年报显示,食管癌居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第三位。因此,做好食管癌防治和研究,对于中国特别是河南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手术依然是食管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模式。自1913年首例食管癌患者成功手术之后,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食管癌的手术方式不断创新、改进。但是,食管癌手术创伤大、风险高、恢复慢等问题依然存在。另外,各种管道的放置以及术后长期禁食,严重降低了食管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在食管癌微创和加速康复外科领域有所突破,十几年来,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团队刻苦钻研,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治疗理念的创新、关键技术的改进和治疗流程的设计,该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实现了食管癌术后不放置胸管、不放置胃管、不放置鼻肠营养管或空肠造瘘管,术后第一天即可经口进食,术后5~7天即可停止临床支持,达到临床出院标准(食管癌加速康复外科治疗模式)。 为了得到更高级别的临床证据,该团队开展了食管癌加速康复外科治疗模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该研究就完成了所有患者的入组。该研究结果在美国巴尔的摩举行的第96届美国胸心外科协会年会首次进行了口头汇报,是大会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来自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专家进行了点评,强调了此研究对食管癌外科治疗的重要性。阿拉巴马大学的教授以及多伦多大学的教授进行了讨论,特别指出了本研究的创新性以及对食管癌围手术期治疗的指导作用。随后,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外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外科学年鉴》上。这是中国胸外科界发表在《外科学年鉴》上的两篇论文之一。 在食管癌外科治疗领域实现突破后,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团队在胸外科副主任邢文群带领下又开始了食管癌综合治疗模式的探索。如何改善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期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对于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治疗多推荐进行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的治疗模式。有关食管癌的临床诊疗指南主要是基于西方的临床研究数据制定的,但是中西方食管癌的病理类型差异巨大。为了得到中国的食管癌大型临床研究数据,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团队开展了多项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邢文群说,欧美国家居民食管癌发病特点与亚洲人群差别较大。我国食管癌患者在放疗剂量、照射范围、化疗药物敏感性、药物剂量、不良反应耐受性,甚至心理特点与风俗习惯方面与西方国家患者存在较大差异。国内临床医师在充分参考国外文献基础上,也应继续开展国内高质量临床研究,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食管癌最佳治疗方案,更好地造福国内食管癌患者。 河南省肿瘤医院是河南省肿瘤防治的“排头兵”,胸外科是全国食管癌手术量较多的单位之一,我们有责任把中国的食管癌临床研究做好,拿出自己的数据,让国外指南参考我们的研究数据。 胸外科已经完成了一项有关食管癌新辅助化疗对比单纯手术的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入组,目前正在随访之中,最终结果将在2022年发表。 为了探讨食管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胸外科正在进行食管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的二期临床研究。另外,在邢文群主导下,胸外科联合放疗科以及肿瘤内科准备开展一项对比新辅助化疗与新辅助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对探索新的食管癌综合治疗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临床研究的结果有望改变当前的食管癌诊疗指南,届时在国际上食管癌的治疗会有更多来自河南的数据。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食管癌患者不仅仅要求更高的生存率及缓解率,而且更注重生命质量的改善。有关食管癌治疗的探索任重道远,作为河南的胸外科医生,我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不懈追求。
专家简介

孙海波,博士,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师从全球著名胸外科专家Alexander Patterson(亚历山大·帕特森),河南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国际食管疾病协会会员。他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论文10篇,是Disease of Esophagus(《食道病》)、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外科肿瘤学记录》)等杂志特约审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