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华中阜外医院成功为“袖珍宝宝”修补心脏 |
|
本报讯 (记者史 尧 通讯员邢永田)近日,华中阜外医院专家为一名出生20天、体重仅1.2公斤的早产男婴成功实施“室间隔缺损修补+房间隔缺损修补+动脉导管缝扎术”,使孩子重获新生。 小患者然然(化名)是孕28周的早产儿,全身血容量仅有80毫升,患有巨大型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粗大的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疾病;出生时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低,被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经过两周多的全面治疗,然然仍无法脱离机械辅助通气。同时,专家们还发现然然患有多种先天性心脏病,并且已经出现腹胀、肺部感染、心力衰竭等症状。 为了拯救然然宝贵的生命,华中阜外医院儿童心脏中心、麻醉科、超声科、体外循环科等多学科专家会诊后,决定紧急为然然修补心脏。 “因为孩子身体血管比静脉输液针还细,实施手术的每一步,甚至连最基本的静脉穿刺都变成了挑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小儿体外循环科主任、华中阜外医院首席顾问专家刘晋萍说。 鉴于孩子体外循环管理风险大的问题,刘晋萍专程赶到郑州,全力为手术提供保障。在手术中,体外循环机上使用的管道为“小新生儿专用”,循环管道又细又短,极大降低预充液量,这样就可以把对患儿血容量的影响降到最低。 无影灯下,儿童心脏中心二病区主任彭帮田教授主刀,副主任医师艾峰和郑家永担任助手。由于然然的心脏只有“鸽子蛋”那么大,脆弱得像豆腐一样,彭帮田就在放大镜的辅助视野下,小心翼翼地划开心包,用时100分钟缝扎了动脉导管、修复了心内两个缺损。 “为这样的孩子做精细的心脏直视手术,无论是对手术团队,还是对麻醉、体外循环、儿童重症团队来说,都是技术和心理上的终极考验。”据彭帮田介绍,此次手术的主要难度在于孩子早产、体重太轻、组织太嫩、各个器官发育不成熟、已经长时间机械辅助通气等,接受体外循环和心脏停搏是巨大的挑战。 术后,患儿心脏自动复跳,各项生命指征平稳,顺利撤掉体外循环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