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治平 通讯员 吕贵德 靳丽彬
悠悠民生,健康最大。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安阳卫生健康事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老三样”到开源CT、核磁共振、胸腹腔镜等先进设备配置,从患病不论远近都要找医生到签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从破旧低矮的老式建筑到花园式、园林式、宾馆式医院……每一项变化的背后都凝聚着全市卫生健康工作者众志成城、积极探索,心怀造福患者、泽被民众的医者仁心。
从城乡缺医少药到医疗体系完善 “卫生院条件好多了,服务好,环境优美。”8月12日,面对焕然一新的林州市五龙镇卫生院,今年64岁的李献花啧啧称赞。她4岁时患小儿麻痹,未能及时医治,只能拄着拐杖行走。“如果有现在这么好的医疗条件,在家门口就能看病,我也不可能落下残疾。” 70年前的安阳市缺医少药,医务人员寥寥无几,医疗设施简陋,无法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 《安阳市卫生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安阳市战乱频繁,经济落后,除少数私人诊所和游医外,只有2家外国教会医院,病床57张。20世纪70年代末,安阳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快。1985年,全市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城乡医疗网,拥有医疗机构471个,床位7344张。 2003年以来,全市医疗卫生步入发展快车道,投入52.6亿元建设了501个医疗卫生项目。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安阳投资26.95亿元,完成了105个重点项目建设。安阳市人民医院新院区全面运行,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安阳市妇幼保健院的新建病房楼投入使用,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奠基开工,13家县级医院整体搬迁改造,完成乡镇卫生院三轮205次投资,2976个卫生室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医疗条件和就医环境大大改善。2012年医疗卫生机构增至4152个,床位16600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2.43张。2018年医疗卫生机构达到6021个,其中三级医院增至8家,二级医院31家,一级医院98家,基层医疗机构5811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5个,拥有床位30421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5.60张,形成了以市级医疗机构为龙头,县、乡、村网络齐全,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人享有高质量健康服务不再是梦想。 从“老三样”到高精尖医疗设备 不久前,安阳市人民医院引进了开源CT;2017年,安阳市肿瘤医院投入5000万元,在全国地级市第一个引进螺旋断层放疗系统(TOMO-HD),为肿瘤放疗搭建了先进的技术平台;安阳市眼科医院配置了德国蔡司全飞秒激光手术系统等眼前节检查系统……一件件高精尖医疗设备不断落户安阳,诊断快速准确,大大提高了治愈率。 新中国成立初期,安阳市区仅有医疗设备5种19台(部);农村更是仅靠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老三样”为患者诊断。1985年,500元以上的诊疗设备增至145种540余台。如今,3.0T核磁共振、128层高速螺旋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高频电刀、超声刀、胸腹腔镜、电子胃镜、核磁共振、直线加速器等高端医疗设备纷至沓来,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已达到166台,为全市医疗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从需要外出看病到就近享受优质资源 8月14日,提到看病变化,安阳市退休职工王女士深有感触。她十几年前得了糖尿病,当时家在安阳西南角,每次到安阳市人民医院检查、拿药都要坐车绕大半个城。 安阳市中医院老中医杨之藻到市中医院上班时,全院只有员工30多人,科室也仅设有内科、外科、儿科、妇科。 改革开放前,医院服务能力有限,一般只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并且医疗设备简陋。市区医疗机构仅有小型X光机、普通显微镜等简单仪器,遇到疑难危重患者,往往需要送到外地治疗。如今,一幢幢医院大楼拔地而起,一台台先进的医疗设备落户医院,科室明显细分,名医名家涌现,医疗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2015年以来,全市持续实施能力提升行动,创新建设机制,搭建推进平台,评先表彰奖励,分步培育提升,“学科树”架构渐趋合理。 据安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王永斌介绍,仅在专科建设上,市委、市政府就投入奖补资金4000万元,带动医院投资1.2亿元。重点专科建设辐射作用逐步形成,催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国家老年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宣武医院)安阳分中心挂牌,豫北肺癌诊疗中心开诊,全省区域中医儿科诊疗中心落地;8个临床中心通过国家认证,49个专科进入全省20强,3D祼眼腔镜等180项新技术推广应用,域外就诊率提高12.8%,三四级手术比例达67.5%。安阳市人民医院能力居全省综合医院第五位,安阳市肿瘤医院居全省专科医院第四位,安阳市中医院居全省中医院第三位,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技术领跑全省。一项项紧追国际医学前沿的新技术、新项目不断开发应用,填补了诸多医疗领域空白。以三级医院为龙头建立医联体12个,初步形成区域医疗保障共建共享的“安阳模式”。 从医疗人员缺乏到卫生人才云集 《安阳市卫生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初期,安阳全市仅有医务人员47人。到1985年,医务人员达到10206人,平均每千人口医生数为1.1人。 为了解决人才短板问题,全市大力实施专业人才培育、引进工程,人才队伍迅速壮大。2012年卫生健康人员达到22000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29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1.64人。2018年年底,全市卫生健康人员达到43710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健康人员8.09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51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3.62人。 2015年以来,安阳市制定学科带头人和招才引智管理办法,围绕留得住创新机制,紧扣用得上精准培养,瞄准进得来务实引进人才,着眼干得好形成合力。建立柔性引进人才库、组团参加高校双选会,着力实施“369人才”工程,人才结构更加合理。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有2人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人被评为河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3人被评为市管优秀专家,42人被评为拔尖人才。李保中当选贲门癌推广国家级主委,21人担任省级学会副主委,31人成为中华级学会委员。 从简陋狭小的诊所到标准化村卫生室 8月16日,在内黄县高堤乡杨娥村卫生室看病的王小菊告诉记者:“过去条件差,一点儿小病就得去外边就医,现在条件好了,在这里就可以看好了,报销费用高,服务也周到。” 乡村医生李红波说:“村卫生室变化很大,一般性疾病在村卫生室都能治疗。” 2004年以前,安阳市农村卫生基础薄弱,医疗资源匮乏,设备仪器落后,多数村卫生室由个体开办,一村多室,场地狭窄,诊疗区生活区不分。2009年,安阳市委、市政府投资1.5亿元,要求每个村必须有一个集体所有的标准化村卫生室。 安阳市人大常委会将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列入重点议案,市政府出台了建设和管理措施,启动“政务督查机制”,明确责任人员。加强跟踪问效,及时督导检查,看项目评价干部,重绩效严格奖惩。在性质上明确产权集体所有,在功能上体现公共属性,在投入上实行多元筹资,在管理上确保统一规范。工作管理上统一指标、统一流程、统一考评、统一监督,切实做到看病有登记、用药有处方、收费有发票、转诊有记录。通过标准化村卫生室的建设和管理,理顺了乡、村两级卫生组织的管理体制,强化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筑牢了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 李红波告诉记者,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从过去的毛坯房改建成现在的钢混结构,村卫生室建设得很漂亮,成为农村一大新景色。村卫生室人员从过去的赤脚医生到现在都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我们坚持为群众提供快捷、高效、优质就近就医服务,开展以饮片为主的中医药服务工作,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帮忙转诊,每天的门诊量达到100余人次”。 从排队挂号交费到智慧医疗模式 8月20日,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外,一名患者通过手机扫描机器上的二维码。不一会儿,该患者的检查影像及检查报告在手机屏幕上呈现。 据了解,以数字化的方式代替传统胶制影像资料在安阳市并不是一件稀奇事。 在80岁的王老先生印象中,2012年以前去看医生,一定得早早赶到医院,排队挂号、排队就医,看完医生还得排队付费、做检查……如今,看医生的方式完全不一样了。网上挂号、分时段预约、诊间结算、刷脸支付……智慧医疗的开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就医模式,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更省心、更放心、更贴心的诊疗服务。 推进信息平台联通,23家医院与省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上传量、连续性、稳定性均居全省前列。安阳市人民医院、安阳市肿瘤医院等4家医院具备数字化医院验收条件,12家二级以上医院通过APP(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提升服务功能。联通68个乡镇卫生院、2272个村卫生室的“基层云平台”项目完成验收。婚育健康全程服务管理系统投入使用,管理信息68万条。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平台的医疗健康新模式也在不断涌现。8月22日,在安阳市眼科医院,记者参观了该院与北京同仁医院的远程会诊医疗系统。办公室主任屠永芳说,该系统采用专业硬件视频会议终端,把国内眼科顶级专家和安阳市眼科医院医生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荧屏进行可视对话交流。患者的症状、病史资料、医学影像资料等信息经数据传输后,专家不用到现场即可参与会诊,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研讨、商定适宜的诊断和治疗措施,从而免除了患者去大医院求医的高额费用,为疑难危重患者赢得救治时间。 远程医疗的应用,使得医疗服务流程持续优化,整体服务效能不断提高。智慧医疗的开展,让市民实实在在收获了改革发展的红利,提高了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促使安阳卫生健康事业在发展的快车道上稳健地持续向前迈进。

气势恢宏的安阳市人民医院新院区 朱晓涛/摄

20世纪60年代,安阳市人民医院门诊楼(资料图片)。

安阳市妇幼保健院自助服务 朱晓涛/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