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 娟
“思远,喝口水,歇一会儿,一会儿再忙吧!”4月11日16时,在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镇三户寨村卫生室里,70岁的黄老太太看到家庭医生杜思远为乡亲们分析体检结果3小时滴水未进,心疼地为其递上一杯水。 “谢谢奶奶,您过来了。”杜思远接过水杯,放在嘴边喝了几口,继续为乡亲们分析体检结果。 轮到黄老太太时,杜思远高兴地说:“奶奶,心电图检查结果还不错,您最近有没有再出现心慌气短症状?” “没有。我最近感觉可好,以前走路都走不了100米,现在走长路都没问题。”黄老太太乐呵呵地说,“昨天我还和邻居一块儿去地里挖野菜呢!” “好!您要按时服药,不要再吃保健品了,也不能喝太多水,不能太劳累,一定要预防感冒。无论您有任何不舒服,都要主动找我。”杜思远叮嘱道。 这“叮嘱”黄老太太已经听了不下10次。“好,我平时可注意。从咱俩第一次见面,你劝我少吃保健品,去医院试试吃药不久,我就已经完全丢掉保健品了。”黄老太太说。 别看黄老太太年纪大,还挺“赶时髦”,买保健品已有3年多了。3年前,黄老太太出现心慌气短症状,在跟着家人听健康讲座时,买了号称具有改善心脏功能的保健品,一吃就是2年多,直到杜思远来村里扶贫。 “刚开始,保健品吃着还有效;后来,感觉效果不好了,就再换保健品,每月花费近2000元,效果还不是太好。”回忆起自己买保健品的经历,黄老太太气愤地说,“我被骗了,要不是思远过来,估计我被骗得更多。” 2018年年底,杜思远来到三户寨村,成为健康扶贫包村医生。在为村里6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免费体检时,杜思远发现了黄老太太的情况。 当时,黄老太太虽然感觉到心脏不舒服,但是一直未到医院检查,而是自行服用保健品。由于担心黄老太太一时接受不了自己吃的“心脏保护药”没有丝毫作用,杜思远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让其放弃保健品。 “奶奶,我给您开几种药,您试着少吃一点保健品,看有没有作用。药不贵,一个月不到50元钱。”黄老太太听了杜思远的建议,试着少买一些保健品,多用些正规治疗。一周不到,她就感觉心脏不舒服的症状减轻了。于是,杜思远趁机让其停止服用保健品试试。 黄老太太听从建议,停掉了保健品,心脏不舒服症状也随之好转了很多,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三户寨村是省级贫困村,村里像黄老太太一样的65岁以上的老人共有450余人,他们一半以上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但到医院进行正规治疗的却不到20%。杜思远成为健康扶贫包村医生后,主动上门走访贫困户,并对所有村民进行健康宣教。 以黄老太太为例,杜思远除了慢慢让其停掉保健品外,还一周打一次电话关心其身体状况,每月上门为其查体。针对村里慢性病患者用药不规范问题,杜思远每周三来村卫生室坐诊时,会让他们把自己的口服药带过来,然后进行分析。比如,有的高血糖患者,服用两种名称不同却功能一样的磺脲类药物,杜思远会建议停掉一种。 目前,三户寨村体检结果反馈正在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也在进行(黄老太太是杜思远的签约居民之一)。杜思远希望通过对村民逐个反馈体检结果并进行健康宣教,慢慢提升村民的健康素养。毕竟,有了健康才好脱贫。 |